印度馬拉雅拉姆語詩人、藝術傢。出生在喀拉拉邦默拉巴爾農村的一個小知識份子傢庭。從小跟隨叔父學醫,後改學文學。12歲開始用梵語寫詩,15歲成為梵語學者。27歲起先後擔任《拉摩奴吉》、《喀拉拉福利》、《心靈撫育》等報刊的編輯。34歲喪失聽力,寫瞭一首抒情長詩《痛訴聽力的喪失》,表達瞭繼續從事文學和藝術活動的決心。35歲時,為拯救瀕於滅亡的民間藝術──卡塔卡利舞,組織“喀拉拉藝術團”,傳授卡塔卡利舞,在國內和東南亞各地巡迴演出。他的定居地古魯杜魯蒂後成為南印度藝藝術中心。1916年前後投入印度民族獨立鬥爭。1947年印度獨立後,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先後訪問美、法、意、波、蘇和中國。他寫瞭70部作品,大部分是詩。他曾用馬拉雅拉姆語翻譯梵語的《羅摩衍那》、《梨俱吠陀》、《沙恭達羅》,創作史詩《吉特爾瑜伽》和《時令之歡》等。在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用馬拉雅拉姆語的自由韻律,寫瞭許多激發民族尊嚴、歌頌祖國山河的抒情詩;還根據民間神話傳說創作瞭許多長篇愛情敘事詩。他在詩歌內容和形式上的革新,對許多青年詩人的創作發生影響,成為當時浪漫主義詩歌運動的主要詩人。代表作有《被囚禁的阿尼魯敦》、《受罰君王》、《娜基拉》和《父女倆》等,具有鮮明的反封建主題。他的詩集《文學花束》(1924)是現實主義的詩作,宣傳民族主義思想和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虔誠的瑪麗葉娜》一詩寫一個妓女的生活和她皈依宗教的過程,作者想以宗教的虔誠來改造黑暗的現實,洗刷心靈上的創傷。他還寫詩歌頌十月革命和新中國的誕生。獨立以後的印度馬德拉斯邦政府曾於1948年授予他“民族詩人”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