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作傢、哲學傢、批評傢。生於一宮廷官吏傢庭。彼得堡大學文史系畢業。80年代初開始發表詩作,是俄國象徵主義的首倡者之一。所著《論現代俄國文學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1893)一書是俄國象徵主義的文學宣言,宣稱“新藝術的三要素”是“神秘的內容、象徵、藝術感染力的擴大”,並攻擊19世紀60年代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學是“功利主義的庸俗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三部曲《基督和反基督》(1895~1905)的中心思想是基督教與多神教的永恆鬥爭,全書就按這個公式寫成,其中第一一部《叛教者朱裡安》還滲透著尼采的超人思想。研究著作《列·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和創作》(2卷,1901~1902)從宗教唯心主義觀點出發,認為托爾斯泰能洞察肉的秘密,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洞察靈的秘密;強調兩個作傢世界觀中的消極因素──不以暴力抗惡和馴順忍受等思想。這部書在西歐頗有影響。他還寫有歷史劇《保羅一世》(1908)、《阿列克賽王子》(1920)以及長篇小說《亞歷山大一世》和《十二月十四日》(1918)。1920年流亡國外,大部分時間僑居巴黎,所寫的詩文激烈反蘇。1939至1941年在法國和納粹合作。最後死於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