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作傢。生於手工藝人傢庭。7歲喪父,做過各種苦工和鄉村教師,曾參加農民運動。後去瑞士攻讀地理和文學。回國後,當選為議員,參加過馬其頓民族解放運動,曾主編多種刊物。20、30年代曾投入反法西斯鬥爭。死於維也納。他於19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是個興趣廣泛、題材多樣的作傢。短篇小說集《笑與淚》(1897)反映瞭農民的苦難和不滿情緒的增長,對於鄉紳、財主和高利貸者則作瞭揭露。其中《科恰洛夫村的糾紛》(1895)描寫兩個財主爭權奪利,兩敗俱傷,受他們壓迫和剝削削的農民則奮起反抗。中篇小說《十字路口》(1904)取材於20世紀初的農民起義,通過各種場面和人物的描繪,歌頌瞭人民的鬥爭精神。長篇小說《圓舞》(1926)為其代表作,描寫1923年九月起義被鎮壓後反動縣官企圖霸占一位烈士的妹妹為妾,並強迫死者傢屬圍著烈士們的屍體跳舞。作者著重揭露瞭法西斯分子的暴行,同時也表現瞭人民反抗的意志和力量。此外,他還著有描寫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秋日》(1902),表現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亂世》(1899),取材於馬其頓民族解放鬥爭的長篇小說《奴隸們》(1926~1930)以及風俗劇《僵屍》(1902)、《婆婆》(1906)等。他的作品構思縝密,情節緊張,善於通過心理描繪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晚年他脫離瞭社會鬥爭,作品帶有民族主義和個人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