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傢。1904年10月2日出生在中部赫特福德郡的伯肯斯特德。父親是當地中學校長。他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攻讀歷史,曾一度參加英國共產黨,4星期後退出。1925年畢業後當過記者。1926年任倫敦《泰晤士報》副編輯,同年信奉天主教。192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內心人》後辭去編輯職務,從事寫作。1940至1941年曾為《觀察傢》週刊編輯文學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度在外事部門工作,此外一直是自由撰稿人。他曾多次到世界各地遊歷,1957年到過中國。

  小說《內心人》寫一個私梟頭子的兒子由於自卑心理而出賣瞭同夥,受到餘黨的追捕,卻與一個女孩子邂逅,最後演成悲劇。書名象征主人公自我折磨的靈魂。這部作品的主要情節──出賣、追捕、追求死的解脫,為作者後來反復運用。1932年出版的《斯坦佈爾列車》是情節緊張的間諜小說,作者自稱為“消遣作品”。他在30年代又繼續寫瞭兩部“消遣文學”作品《一支出賣的槍》(1936)和《密使》(1939)。這類作品雖是驚險小說,但深入描寫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真實的國際背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有所揭露。此外,他還寫瞭一類“嚴肅的文學作品”,如《這是個戰場》(1934)、《英國造就我》(1935)、《佈賴頓硬糖》(1938)、《權力與榮耀》(1940)等長篇小說和《沒有帶地圖的旅行》(1936)、《不法之路》(1939)兩部遊記。其中《佈賴頓硬糖》、《權力與榮耀》以及戰後寫的《問題的核心》(1948)和《愛情的結局》(1950)是4部宗教小說,也是格林早期優秀的作品。它們的題材、背景和人物雖然完全不同,但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從宗教觀點探討愛情、憐憫和責任感在當前這個墮落的世界上的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格林寫瞭長篇小說《沉靜的美國人》(1955)、《病毒發盡的病例》(1961)、《喜劇演員》(1966)、《榮譽領事》(1973)、《人的因素》(1978)以及“消遣文學”《我們在哈瓦那的人》(1958)、《隨姨母旅行》(1969)。

  格林的短篇小說集有《二十一個故事》(1954)、《現實的意義》(1963)、《我們可以借你的丈夫嗎?》(1967)。他還著有論文集《失去的童年》(1951)、自傳《一種生活》(1958)以及劇本《起居間》(1953)等。

  格林作品的內容幾乎總是表現人世的卑劣和醜惡。他常寫暴力、犯罪、背叛和墮落,讓人物在其中經受磨煉,以表現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的鬥爭,探索人的靈魂得救或沉淪的問題。但他不在作品中宣傳宗教信仰,反而對傳統的教規和教義提出挑戰,神職人員與宗教機構往往成為他挖苦和諷刺的對象。他經常對教會“不忠”,他認為作傢必須忠於自己的“想象”,即藝術目的。他對西方文明、社會制度和傳統都表示異議,支持反對專制和壓迫的鬥爭,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幾乎總是弱小者和失敗者。

  格林的作品題材廣泛,有不少作品是描寫重大的國際事件,以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為背景,這不隻使情節的發展具有一種緊迫感和重要性,而且能夠更深刻地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格林並以典型的細節刻劃人物,描寫特定的環境,渲染氣氛。他善於安排情節,並運用驚險小說的手法:懸念、快速動作、電影剪輯手法,以緊緊抓住讀者。在許多作品中還表現瞭他的幽默和諷刺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