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von克萊斯特

  德國劇作傢。生於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出身普魯士貴族傢庭,1792年進近衛團服役,1799年辭去軍職,回傢上大學,學習哲學和自然科學。1800年輟學移居柏林,1801年開始旅行,先後到過巴黎、瑞士。在瑞士期間,,他完成瞭第一部劇作《施羅芬施泰因一傢》(1804)。這是一部命運劇,寫兩個騎士傢族由於偶然的誤會而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相互殘殺的故事。克萊斯特以後的戲劇中常見的那種非理性主義、神秘主義,在這裡已相當明顯。這部劇的出版增強瞭作者要成為一名偉大作傢的信心。於是,他馬上著手寫第二部劇作《羅伯特·居依斯卡》,打算熔希臘命運悲劇和莎士比亞性格悲劇於一爐,但幾易其稿都不滿意,最後付之一炬。到瞭1807年,才憑記憶記下瞭第一幕。

  1804年克萊斯特回到柏林,先在柏林、後在柯尼茨堡的普魯士官僚機構中供職。這期間,他完成瞭《安菲特律翁》(1806)和《破甕記》(1808),前者是根據莫裡哀的喜劇創作的,表現騙人的現實和真誠的感情之間的矛盾。《破甕記》是克萊斯特惟一的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作,描寫法官亞當名為法官、實為被告的故事,既含有批評普魯士司法制度的意義,又富有荒誕離奇的情節和喜劇效果,與萊辛的《明娜·封·巴爾海姆》以及豪普特曼的《獺皮》並稱為德國文學中的三大喜劇。

《破甕記》劇照

  1806年普魯士軍隊被拿破侖打敗,克萊斯特感到祖國處於危急中,寫出取材古日耳曼傳說的《赫爾曼之戰》(1808)。1807年,克萊斯特辭去官職,在去德累斯頓途中路過柏林時被法國占領軍以間諜嫌疑逮捕。在被捕期間,完成瞭取材希臘神話的悲劇《彭忒西勒亞》(1807)。釋放後到德累斯頓,與A.米勒合編文藝雜志《太陽神》。1808年他完成瞭浪漫主義騎士劇《海爾佈隆的小凱蒂或考驗》(1810),描寫瞭一個純潔感情終會得到尊重的理想世界。

  克萊斯特最後一部也是藝術上最成功的劇作是《洪堡王子弗裡德裡希》(1809~1810)。劇本描寫王子在沒有接到正式命令的情況下,擅自出擊,打敗瞭敵人的故事,就個人、國傢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引起瞭激烈的爭論。

  克萊斯特1810年回到柏林,與A.米勒合編《柏林晚報》,但由於政治上的分歧而失敗,1811年停刊。克萊斯特開槍自盡。

  克萊斯特的戲劇作品在他生前沒有產生很大影響。19世紀末,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他是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傢之一。但因推崇他的後人十分復雜,所以克萊斯特成為德國文學史上最有爭議的作傢之一。

  

參考書目

 Friedrich Gundlolf,Heinsich von Kleist,Berlin,1922.

 Siegfried Streller,Das dramatische Werke Heinsich von Kleists,Berlin,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