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後建立的大型話劇院之一,1919年在列寧格勒成立。М.高爾基曾積極參與劇院的籌建。1932年曾被命名為高爾基劇院。它的創建者們立意將它辦成具有“英雄的浪漫主義”風格的演劇團體。建院初期曾公演一批優秀的古典劇碼,如J.C.F.席勒的《唐·卡洛斯》、W.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李爾王》、《裘力斯·凱撒》、《第十二夜》、C.哥爾多尼的《一僕二主》等。30年代中期上演瞭大量的蘇聯現代劇本,如高爾基的《耶戈爾·佈雷喬夫》、Н.Φ.波戈廷的《帶槍的人》、《克裏裡姆林宮的鐘聲》等。通過這些演出,劇院確定瞭現實主義的方向。衛國戰爭後,劇院的主要演出有К.М.西蒙諾夫的《在佈拉格栗樹下》、《俄羅斯問題》、А.Н.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沒有陪嫁的女人》和高爾基的《仇敵》等。

  50年代中期以來,Г.А.托夫斯托諾戈夫任劇院總導演。演出以鮮明的劇場性與深入揭示劇作的主題思想相結合為特點,表現手段洗練、準確,富有強烈的內部行動感,如《樂觀的悲劇》(1956)、《白癡》(1957)、《狐貍與葡萄》(1957)、《野蠻人》(1959)、《小市民》(1966)、《亨利第四》(1969)、《去年夏天在丘裡木斯克》(1974)、《馬的故事》(1975)、《靜靜的頓河》(1977)等的演出,都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