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晉書法傢。瑯琊臨沂(今屬山東省)人。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7子。官至中書令。他先娶郗曇女為妻,後又作瞭新安公主的駙馬。幼年隨父學書法,後又學張芝草書,最後在王羲之、張芝的基礎上別創新法,形成筆跡流澤、婉轉妍媚的風格。唐張懷瓘說王獻之的書法:行草之外,更開一門,非草非行,流便於草。他擅長各種書體,尤精行草書,與其父並稱二王。

  今天傳為王獻之的書法墨蹟,有《鴨頭丸帖》(上海博物館),行草書,2行15字,通篇氣勢充沛沛,上下筆筆相聯,就是其中有不連筆的字,而筆勢仍相銜接,可以看到前後呼應的筆意和筆法上的豐富變化。此帖有宋徽宗時“宣和”、“政和”印,是流傳有緒的王獻之作品(見彩圖)。《廿九日帖》(遼寧省博物館),行楷書,用筆秀媚飄灑,風流俊美,是王獻之草書的代表作。傳為王獻之墨跡的《中秋帖》,曾被清乾隆譽為“三希”之一,但書法史傢則認為是米芾從此帖節臨的。王獻之行草書,還見於歷代摹刻之法帖中,北宋《淳化閣帖》卷九、卷十,集中收集王獻之的作品。王獻之小楷以《洛神賦》為代表,流傳刻本為《洛神賦》中一段,自“嬉”字至“飛”字止,共13行,因此又稱為《十三行》。其書法秀勁疏朗,從佈局上看,行距、字距都較空,寬綽間顧盼有姿。

《鴨頭丸帖》(東晉) 王獻之

《廿九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