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劇作傢。生於南非開普省農村一個開小雜貨鋪的白人傢庭,父親“可能是愛爾蘭血統”的白人,母親是南非荷蘭人後裔。富加德3歲時,全傢遷居南非的伊麗沙伯港,他的許多劇本都以這裏的人們和生活為題材。以後進開普敦大學攻讀哲學、社會人類學,曾徒步遊歷其他非洲地區,當過海員、記者、地方法院辦事員。這些經歷加深瞭他對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認識,和對被侮辱和被壓迫的廣大南非人民的深厚同情。1957年和女演員希拉·梅林結婚後,他組成實驗劇團,自編自導。1958年,他以南非貧民窟黑黑人的遭遇為題材的第一部劇本《沒有益處的星期五》問世,接著寫出反映貧民窟生活、寫礦區妓女的劇本《儂果果》。60年代,創作瞭《血緣》、《在那兒生活的人們》、《哈囉和再見!》、《鮑斯曼和列娜》等。1972年,他和黑人演員約翰·卡尼、溫斯頓·恩特肖那合寫的即興性劇作《希茲尉·班西死瞭》在開普頓演出,備受黑人觀眾歡迎,但遭到南非當局查禁,以後在倫敦和紐約上演,轟動一時。《希茲尉·班西死瞭》和他同上述兩位黑人演員共同創作的寫南非政治犯獄中生活的劇本《島》曾獲美國百老匯1974~1975年戲劇節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獎。劇作《蘆薈給人的教訓》(1979)和《哈羅德少爺和男仆》(1982)也受到英美觀眾歡迎,後者曾在百老匯連演10個月之久。

《希茲尉·班西死瞭》劇照

  富加德的劇本控訴不人道的種族主義,充滿對被壓迫人民的同情。在《鮑斯曼和列娜》裡,無傢可歸的“霍特諾特”(南非對霍屯督人的蔑稱)鮑斯曼和列娜像蝸牛一樣輾轉在大路上,就是找不到一塊能直起身來像人一樣自由生活的地方;在《希茲尉·班西死瞭》裡,黑人羅伯特·茲威林西瑪為瞭能找個工作養傢糊口,隻好接過剛剛從被流氓捅死的黑人弟兄身上掏來的、還帶有體溫的身份證去冒名頂替;在《血緣》裡,同一個黑人母親生的不同膚色的兄弟倆省吃儉用,被迫摒棄一切生活樂趣;《哈囉和再見!》描寫的是伊麗莎白港窮苦人的生活。

  富加德劇本的特點是出場人物很少,往往隻有兩三個人,對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剖析得很細致;人物對話用的是非常普通、簡單的口語,但是包含瞭豐富的感情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