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弗裏施

  瑞士德語戲劇傢、小說傢。1911年5月15日出生於蘇黎世一個建築師傢庭。1931~1933年在蘇黎世大學攻讀德國語言文學,後為經濟所迫而輟學,以記者為職業,並創作瞭第一部小說《於爾格·萊因哈特》(1934)。19366年改學建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應征入伍。1941年工學院畢業,從事建築業務,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955年在蘇黎世專事寫作。1960~1965年僑居意大利羅馬,後回瑞士定居。

  弗裡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F.迪倫馬特齊名的瑞士劇作傢之一,他以小說和戲劇創作贏得瞭國際聲譽。弗裡施和迪倫馬特一樣,認為舞臺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表演”現實的場所。他的戲劇創作受到德國B.佈萊希特和美國T.魏爾德的影響。從前者接受瞭主題的譬喻性和“陌生化”技巧,即他所說的“阻止移情,摧毀幻覺”;從後者接受瞭對主觀因素的強調。其作品的哲學意味較濃、較抽象。

  弗裡施第一部劇作是《聖·克魯茲》(1944),寫一位生命垂危的行吟歌手與昔日的戀人重逢的故事。這是一部傾向於象征主義的作品,作者打破傳統方法努力拆散情節,按現代方式加以重新結構。

  《他們又在唱瞭》(1945)寫一群死在法西斯屠刀下的無辜者和劊子手在陰間尋找共同生活的故事。作者認為人們在活著的時候都失去瞭“自我”,隻有在冥界才得以恢復人的正常生活,作品反映瞭作者對現實的一種悲觀看法。

  1946年寫成、1947年上演的《中國長城》是一出鬧劇。長城是時間老人的象征、歷史的見證,借以表現技術進步與人類境況的不一致。這出劇拋棄“場”和“幕”的模式,由24個“景”組成,古今人物同臺,貫穿著歷史悲觀主義基調,形式上有明顯的佈萊希特痕跡。

  《唐璜,或對幾何學的愛好》(1953)使弗裡施的聲譽越出德語國傢。這是一出喜劇,描寫唐璜愛好幾何學,因被許多女人糾纏,無法潛心鉆研,他為瞭擺脫他們,故意安排被人擄走,但即使進瞭地獄,也不能如願。此劇比弗裡施其他劇作具有更多娛樂性。

  弗裡施的戲劇代表作《比得曼和縱火犯》(1958)與《安多拉》(1961)是兩出最純正的佈萊希特式譬喻劇。《比得曼和縱火犯》寫客店老板比得曼膽小怕事又唯利是圖,眼看兩個形跡可疑的人不斷把汽油筒往他的閣樓上搬運,卻明哲保身,不敢制止而且一味遷就,直至把火柴交給罪犯,終於釀成瞭全城大火。劇中采用瞭古希臘悲劇常用的合唱隊形式,隨著劇情的進展進行說明、評論。《安多拉》寫安多拉小城鎮受到“黑色”勢力的威脅,村中的小孩安德裡被人們誤認為猶太人,被“黑色”勢力的人抓住後一位教師解救瞭他,並把他撫養成人。由於“猶太”血統,他處處受到歧視,向“養父”女兒巴爾卜琳求愛,也遭到拒絕。後來“黑色”勢力屠殺大批猶太人,父親上吊身亡,巴爾卜琳瘋狂地亂跑,她呆呆地凝視著安德裡的鞋,徒然地盼望著他能回來……。《安多拉》問世以後,歐洲的“文獻戲劇”和“殘酷戲劇”相繼興起。弗裡施又折回到他的戲劇事業的初創階段,重新拾起與《聖·克魯茲》相近的題材,寫出《傳記,一出戲》(1967)。作者用一系列倒敘場面,把主人公過去的經歷一一加以演繹。主人公最後失敗瞭,說明個人的生存境況是由社會關系鑄定的,個人的改變必須以社會的改變為前提。

《比得曼和縱火犯》劇照

  1978年弗裡施又出版瞭一部劇本《三聯畫》。此後他的創作產量不多。其他作品還有《憶佈萊希特》(1968)、《戲劇散論》(1969)等。

  

參考書目

 Hig von Mafred Gsteiger,Die Zeitgenössischen Literatu ender Schweiz,Kindler Verlag,1974.

 Weisse von Manfred Durzak,Dürrenmatt,Frisch,Philipp Reclam jun,Stuttgart,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