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

  法國哲學傢、史學傢、文學傢、戲劇傢。

  1694年11月21日生於巴黎一公證人傢庭,原名弗朗索瓦-瑪麗·阿魯埃。青年時期寫詩挖苦權貴,因而兩次入獄。1726~1729年避居英國,回國後於於1734年發表《哲學書簡》,猛烈抨擊專制政體,法院下逮捕令,從此他被迫在西雷村莎特萊夫人的莊園隱居避難15年。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750~1753年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邀請前往德國。1758年以後定居於法國與瑞士邊境他的莊園費爾奈村。1778年5月30日卒於巴黎。

  伏爾泰著作涉獵方面廣博,有詩歌、哲理小說、歷史著作等。他中年時期與啟蒙思想傢接近並為《百科全書》派撰稿。1760年以後曾卷入哲學論戰。

  伏爾泰畢生從事戲劇創作。他自23歲在獄中寫悲劇《俄狄浦斯王》到1778年最後一部悲劇《伊雷娜》在巴黎首演,共寫下50餘部劇作,其中27部悲劇是他劇作的主要部分。

  伏爾泰的悲劇師承P.高乃依和J.拉辛,又受W.莎士比亞的影響。

  他的悲劇均為5幕詩體劇。其中有出自古希臘神話傳說的《俄狄浦斯王》(1718)、古羅馬歷史題材的《佈魯圖斯》(1730)和《凱撒之死》(1735);有借鑒莎士比亞《奧賽羅》據基督教歷史故事寫出的《紮伊爾》(1732)以及使《哈姆雷特》的鬼魂適合法國觀眾趣味的《艾裡菲勒》(1732);《中國孤兒》(1755)則取材於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翻譯的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堂·克雷德》(1760)描繪瞭中世紀初期的騎士風尚習俗。

  伏爾泰致力於把悲劇作為傳播自己哲學思想的講壇。他在《佈魯圖斯》這部描寫古羅馬共和派與貴族派之爭的悲劇裡,宣揚反對專制政體、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理想;在《紮伊爾》中,反對宗教狂熱,主張不同信仰彼此共存。他還成功地塑造出一些古代英雄人物。在18世紀中葉的幾十年裡,伏爾泰的悲劇使日趨衰微的古典主義得以賡續時日,直至資產階級戲劇的英雄人物和戲劇形式取而代之。雖然他在世時一些名作的演出使他享有盛名,但是現在除《穆罕默德》(1741)和《紮伊爾》這兩部外,幾乎都不上演瞭。《穆罕默德》亦以宗教問題為題材,伏爾泰在世時遭禁演,然而當時即為歌德譯為德語,兩個世紀以來在德國連演不衰。《紮伊爾》至今仍在法國上演。

  伏爾泰不僅寫戲,還愛演戲,晚年居住在費爾奈莊園裡時曾在自己的悲劇中飾演角色。他和當時名演員勒坎等過從甚密,相互切磋演技。伏爾泰還呼籲禁止權貴坐在臺上看戲,這一陋習終於在1759年被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