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者的生活及遭遇為題材的小說,它對西班牙和歐洲其他國傢的文學都有一定的影響。

  16世紀中葉,西班牙經濟開始衰落,人民群眾日益窮困,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淪為無業遊民,商業經濟上升到比較重要的地位,社會上冒險的風氣盛行。流浪漢小說就是在這樣一種社會狀況下產生的。

  流浪漢小說的內容大多是主人公自述一生種種不幸的遭遇,藉以反映當時嚴峻的社會現實,抨擊沒落中的的貴族階級和教士,諷刺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觀念,使讀者在忍俊不禁之餘,慨嘆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艱辛。小說中的流浪漢都篤信“天命”,以欺騙、偷竊等手段求生或進行惡作劇,以發泄私憤,不能進行積極的反抗,所以這種小說也被稱為“饑餓史詩”或“消極抗議的文學”。但其中有不少作品因大膽暴露貴族和教會的醜惡而遭到宗教裁判所的查禁和刪改。

流浪漢小說《古斯曼·德·阿爾法拉切的生平》封面

  流浪漢小說的一些特點,早在中世紀的某些作品如《真愛詩集》、《塞萊斯蒂娜》中即已有所反映。它的代表作首推《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1554,中譯本名《小癩子》),作者不明。

  以後陸續出版的《古斯曼·德·阿爾法拉切的生平》(2卷,1599~1605),作者為馬特奧·阿萊曼(1547~1614) ;《流浪女胡斯蒂娜》(1605),作者為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烏維達;還有其他作品,在題材和手法上都相類似。

  由於流浪漢小說受到歡迎,有些著名的作傢也創作這種作品。克維多曾寫《流浪漢的榜樣,無賴們的借鑒,騙子堂巴勃羅斯的生平》(1603);塞萬提斯也寫瞭《林高奈特與戈爾達迪略》,收在《訓誡小說》中。17世紀下半葉以後,這種小說已經衰落,但在加爾多斯、阿拉爾孔、巴羅哈、帕拉西奧·巴爾德斯、巴列—因克蘭等人的作品中,仍出現流浪漢的形象。

  

參考書目

 M.Suárez, La novela picaresca y el pícaro en la literatura española, Madrid,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