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7~18世紀的裝飾畫派。本阿彌光悅為思想奠基者,俵屋宗達為開創者,尾形光琳為集大成者。這一畫派追求純日本趣味的裝飾美,在日本美術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它的影響波及到日本繪畫和工藝美術,特別是在染織、漆器、陶瓷等方面。其裝飾意匠被採用在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各領域,對近現代日本民族審美意識產生較大作用。

  俵屋宗達在融匯大和繪技法的基礎上,確立瞭一種反映新興市民階層精神的新型繪畫樣式。他既保持著狩野永德開始的桃山障壁畫強有力的生生命感,同時又追求水墨畫柔和微妙的墨色變化,創造瞭大和水墨畫。宗達的作品《風神雷神圖》、《源氏物語繪卷》、《標圖屏風》、《蓮池水禽圖》、《牛圖》等具有相差殊異的技法。正由於宗達嫻熟多種技法,從而有可能開創一種較為成熟的日本趣昧的畫派。當然,作為一個畫派的形成尚包含著其他因素,比如,當時社會上的文藝復古運動和新興市民階級審美趣味的協調,就是因素之一。與宗達同時代的另一位藝術傢本阿彌光悅,其豐富的造型感覺對宗達產生過極大的影響。宗達接受瞭光悅的文藝修養,宗達的後繼者宗雪亦獲得瞭宗達畫風的纖美一面,在草花圖一類的題材上頗有造詣。

  尾形光琳的出現,使這一畫派在日本獲得鞏固的地位。光琳曾投狩野派的山本素軒學繪畫,受到書畫藝能等教養的熏陶。但他接觸宗達繪畫後,立即以全副身心進行研究和學習。當時,日本社會進入新興市民階級在經濟和文化生活上開始活躍的時代。光琳在這個時代,藝術上日趨成熟,而聲望也日益提高。其代表作《紅白梅圖屏風》、《燕子花屏風》,表現瞭日本趣味的明快、洗練的裝飾美,成為日本美術的優秀代表作。光琳對其弟尾形乾山有頗深的影響。乾山作為陶瓷美術傢,有文人的生活習慣。1699年開窯制陶,最初常請光琳為其繪陶,後自成一體。作品多將描繪文人或富商閑情逸致的鑒賞性繪畫燒制在陶瓷器上,其優秀的裝飾效果對後世有名的京燒陶瓷有深刻影響。

  繼承這個畫派的有渡邊始興、深江蘆舟、立林何帛、俵屋宗理和酒井抱一等人。酒井抱一,是這一畫派的較晚繼承者。抱一廣泛搜集光琳繪畫,編集出版瞭《光琳百圖》、《尾形流印譜》、《乾山遺墨》等。抱一的代表作《風雨草花圖屏風》,使裝飾美中更富於文學的抒情性。抱一之後,尚有鶯浦、鈴木其一、池田孤樹等人繼續著這一流派的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