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有藝術價值的印章鐫刻。因古代印章多採用篆書入印而得名。篆刻也流行於日本等國。中國印章隨著時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秦以前印章稱為瑌(同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規定皇帝用璽,一般人的印章稱印。漢代皇帝、皇後、諸王等所用印章稱璽,官印、私印又出現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稱。唐代稱寶。宋元以來官印和私印又有記、朱記、關防、押、圖章、戳子等名稱。

  沿革 印章的產生和使用,有著著悠久的歷史,但把印章作為一種藝術品來欣賞和創作,是宋元時代才開始的。宋元以前的印章稱為實用印章時代;明清以來印章藝術流派繁衍,稱為流派篆刻時代。古代印章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此外,還有殉葬用印、辟邪印、烙馬印、烙漆印、陶器用印等。形制有一面印、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制印的方法有翻砂和拔蠟等方法,用銅澆鑄的稱為鑄印,用刀鑿刻的稱為鑿印。鈐蓋在用繩捆紮文書的膠泥上,作為信驗以防私拆稱為封泥(也稱泥封)。從現存資料考察,印章用朱色印泥鈐蓋在紙上,約始於六朝。印章鐫刻成凸狀的印文,稱為陽文或朱文;鐫刻成凹狀的印文,稱為陰文或白文。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帶的地方,稱為鈕,鈕有各種形狀,如螭、鳳、龜、虎、橐駝、壇、臺、瓦等,並起裝飾作用。穿鈕的絲織物,稱為印綬。古代印綬以顏色來區別等級。印章的材料,古代最多見的為銅質,也有用金、銀、鐵、鉛、玉、水晶、陶泥。官印的材料都有一定制度,不得僭越。明清篆刻傢印材多為葉臘石,其中著名的有青田石中的各種凍石,壽山石中的田黃、田白,昌化石中的雞血石等。

封泥

古璽

  印章起源於階級社會,開始作為一種憑證的信物,以後印章又成為權益的證物。春秋戰國時期,印章的用途逐漸廣泛,有器物記名用印、金幣用印、標準器量器用印等。秦漢是印章的繁盛時期,漢代官印已形成一整套的制度,印章的形制也更為多樣。印文多采用繆篆。魏晉南北朝基本上依循秦漢印章的傳統。唐代官印體積增大,印文采用小篆,鐫刻多為朱文。宋元私印范圍開始擴大,收藏印、齋館印、詞句印興起。印章無論在形制、用材、印文的鐫刻、章法佈局都開始顯著的變化。特別是文人、書法傢、畫傢參加刻印,鐫刻由工匠擴大到文人,這樣印章進入篆刻藝術時代。自元代趙孟𫖯對篆刻大力提倡後,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印,使篆刻傢有施展才能的天地。明代文彭力糾宋元印章的流弊,復興漢印優秀傳統,於是篆刻藝術境界頓開。繼文彭而起的有何震、汪關等,他們對篆刻藝術作出貢獻。清代初期,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龍,他們的創作開創瞭皖派,大盛於印壇。當皖派盛行的時候,丁敬開創浙派以取代皖派,浙派著名作傢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和丁敬被稱為西泠八傢。接著鄧石如又繼承皖派異軍突起,使篆刻藝術又開新的局面。清代後期吳熙載、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等篆刻傢崛起,各樹一幟,爭奇鬥妍,將篆刻藝術推向新高峰。

秦印

  篆法、章法和刀法是構成篆刻藝術的主要條件。明代朱簡在《印章要論》中說:印先字,字先章;章則具意,字則具筆。刀法者,所以傳筆法者也。所以篆刻要成為一件藝術品,三者必須具備,而篆法、章法和刀法,相互有密切關系,形成一件藝術品的整體。

  篆法 傳統印章文字主要用篆書,所以稱為篆法。其實是印章文字的書法。古代印章,古瑌用大篆、漢印用繆篆(一種筆畫屈曲纏繞的篆書),也有用鳥蟲書。宋元以來多用小篆,還有一種將篆書筆畫折疊均勻,填滿印面,稱為九疊篆。近代有用隸書、草書、楷書入印的。鐫刻印章,必須識別字體,尤其是篆書,要瞭解字體的源流、文字的結構規律,才能將文字正確地組合在印面中,不致在文字上造成錯誤。其次,鐫刻印章,必須有書法藝術的修養。明清著名篆刻傢,大都是書法傢,他們講求以書入印,要求刀中見筆,筆中有刀,刀筆相生,因而使篆刻融化書法,借以增添無窮的意境和趣味。

  章法 印章文字的安排和佈局,即所謂分朱佈白。印章在很小的范圍,以不多的文字,表現其藝術魅力,因此要求文字富有變化,其佈局要豐富多采而有藝術性。印章的佈局大致分虛實疏密、欹側均衡等藝術規律。其運用作者往往以增減、屈伸、挪讓、呼應等方法來處理。清代篆刻傢將虛實疏密關系總結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計白當黑等佈局規則。即借虛以見實,以虛襯實,虛實相生,以得到意境深邃、回味無窮的效果。欹側均衡是在參差欹側的變化,求勻稱的效果,欹側與均衡是相反相成的,即所謂欹正相生。要達到欹正相生的效果,佈局時必須註意輕重、起伏、呼應、離合的關系,使參差不齊中求得統一和諧。章法除利用文字的安排外,還可利用筆畫的粗細肥瘦、邊框欄格的安排以及擊邊的方法使其有殘缺趣味,來處理佈局的變化。

漢印

  刀法 篆刻傢湊刀於石面,下刀的方法不同產生刀痕的面貌也不相同,所以刀法可以增加篆刻藝術趣味。明清著名篆刻傢無不重視刀法,明代朱簡《印章要論》說:“吾所謂刀法者,如筆之有起伏,有轉折,有緩急,各完筆意,不得孟浪”。古人鐫刻印章用刀如用筆,以刀代筆,所以刻印刀又稱鐵筆。古代論印的著作將刀法分為:單刀、復刀、反刀、飛刀、澀刀、舞刀、切刀、留刀、埋刀、補刀等。也有將它分為:正入正刀、單入正刀、雙入正刀、沖刀、澀刀、足刀、留刀、復刀、輕刀、埋刀、切刀、舞刀、平刀等。近代篆刻傢鄧散木認為上列這些刀法,有的成理,有的不成理,如果實際運用,則須因時制宜,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刀法因人而異,由於派別的不同,在用刀上也有差異。清代皖派篆刻傢善用沖刀,線條挺健,刀筆相融,流暢自然,線條風格流動奔放。浙派篆刻傢喜用切刀,刀痕頓挫起伏,沉著痛快,線條風格生拙古樸。刀法的講求,是印章邁進篆刻藝術時代的一大特點。

元押

吳昌碩刻

  款識 篆刻藝術的附度部分。刻在印側的稱為邊款或旁款,刻在印章頂端的文字稱為頂款。秦漢和秦漢以前印章,未發現鑄刻有款識文字。隋代官印,有在印背加刻鑄造年月日的,世稱背款,應是最早的印款。篆刻傢在印側面刻款識文字,始於明代。印款除刻作者姓名和鐫刻時間外,還有題識其他詞句,很像中國畫的題跋。款識的書體有楷、草、隸、篆、行書等,此外還有刻圖像的。文字有陽文、陰文,初期刻法用雙刀,以後大都單刀直下,風格各不相同。印款本身也是藝術品,它和印面篆刻可互相爭輝,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趣味。

趙之謙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