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傢。1885年2月7日生於明尼蘇達的索克中心,1951年1月10日在義大利逝世。

路易斯半身像

  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曾一度離開學校,在厄普頓·辛克萊創辦的赫利孔社會主義居民試驗區工作。。1907年大學畢業,當過編輯,並開始創作。1920年,他的長篇小說《大街》出版,引起巨大的反響。接著,他又寫成《巴比特》(1922)和《阿羅史密斯》(1925)。這三部小說被認為是他的最優秀之作。其中《阿羅史密斯》曾獲1926年的普利策文學獎,但他拒絕受獎。此後他又寫瞭《埃爾默·甘特利》(1927)、《多茲沃思》(1929)等長篇小說。193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30年代以後,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寫作技巧也大不如前。

  20世紀初期,美國有一部分作傢打破瞭把鄉村生活田園詩化的傳統,開始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生活。這一文學現象被稱為“鄉村的叛逆”。劉易斯是它的代表作傢。他的作品大多以鄉村和小市鎮生活為題材。《大街》的女主人公卡羅爾與丈夫威爾·肯尼科特來到明尼蘇達的戈弗草原,發現生活平庸而乏味,人們安於現狀,對新鮮事物懷有固執的偏見。卡羅爾立志改造環境,為沉悶的生活帶來生氣和樂趣,但遭到大多數人的抵制,威爾對此頗不以為然。被劉易斯稱為“鄉村毒菌”的可怕的習慣勢力扼殺瞭卡羅爾的熱情。她在失望中隻身離開戈弗草原,來到華盛頓,但兩年之後又隨同前來找她的威爾回到戈弗草原,決心象大多數人一樣地生活下去。《大街》揭示瞭小市鎮生活的閉塞和保守,嘲諷瞭市民的偏狹、愚昧,也譏刺瞭知識分子的淺薄和軟弱。由於劉易斯的這部作品,“大街”幾乎成瞭美國社會保守生活的代名詞。

  《巴比特》中的主人公巴比特是個經營地產的掮客。他傢境富有,追求享受。有一天他突然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厭倦,想方設法去開辟新的生活天地。但他的行動遭到非議,他無力擺脫外界的壓力,最後不得不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上。作者把巴比特這一人物寫得維妙維肖,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巴比特”這個詞成瞭庸俗的市儈的同義詞。不少評論傢認為這部書是劉易斯文學創作的頂峰。

  《阿羅史密斯》反映瞭20年代美國醫學界的狀況。阿羅史密斯曾在鄉間行醫,也曾在城市的衛生部門工作,都因工作不順利先後離開。最後他來到紐約的瑪格克學院,希望能夠專心從事有益於人類的科學研究,但那裡同樣存在著競爭,人們對名利的追求使他感到壓抑。後來有個地區發生傳染病,他去試驗他研究的噬菌體,不幸失敗,妻子也死去。他回到瑪格克學院。由於不能忍受第2個妻子頻繁的社交活動對他的幹擾,他離開紐約,來到一個農莊,繼續進行科學研究。這部小說反映瞭兩種對立的道德觀念,對於醫學的商業化及腐朽的社會給予瞭辛竦的諷刺。

  《埃爾默·甘特利》刻畫瞭一個靈魂醜惡、手段卑鄙、到處招搖撞騙的教士,揭露瞭美國宗教生活中的虛偽和欺詐。

  劉易斯寫瞭20多部長篇小說,題材比較狹窄,他的視野從未超越中產階級,從某些側面揭示瞭中產階級生活中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瞭社會的黑暗,表達瞭作者改造社會的願望。他是中產階級的代言人。他批判這個階級,又同情它,喜愛它,他承認對於中產階級人物的喜愛“超過對世界上任何人的喜愛”。

  劉易斯的小說很少以情節取勝,他的特點是對細節作詳盡的描繪,采取誇張的手法,達到漫畫式的諷刺效果。美國當代的批評傢一般認為他不是一個有獨創性的藝術傢,而是目光敏銳的觀察傢,文筆生動的新聞報道傢,傑出的小說攝影師。美國中產階級的言談舉止及精神風貌通過他那支生花妙筆躍然紙上。

  劉易斯在20年代曾經紅極一時,近年來美國評論界對他的評價有所下降。

  

參考書目

 Mark Schorer,Sinclair Lewis,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