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瓷器。是白地藍花瓷器的專有名稱,屬釉下彩裝飾。系用鈷料先在瓷胚上畫出紋飾,然後上透明釉,在1230℃高溫下一次燒成。

  青花瓷器的起源,從考古發掘來看,在唐代就已出現,江蘇揚州出土有青花枕、碗殘片,經測試,其胎釉的化學組成及燒成溫度與河南鞏縣窯唐代白瓷基本一致,可初步斷定是鞏縣窯的產品。浙江龍泉北宋金沙塔塔基出土的青花碗殘片,經測試屬浙江產品。元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時期,在江西、雲南等地都有青花瓷的燒制,其中以江西景德德鎮窯的產品為上。青花的用料有國產與進口之分,使用不同產地的青料,其青花色澤亦不同。元代景德鎮窯細瓷用進口料,青花色澤濃艷,較唐宋時期有很大發展。元代青花器物有盤、瓶、香爐、執壺、罐、碗、杯等,其中以大盤較多。紋飾多取材於元代服飾,常見的有菊花、蓮花、牡丹、竹、芭蕉、鴨、鴛鴦、鹿、麒麟等。元代青花的特點為胎體厚重,裝飾圖案繁復,紋飾層次多。如折沿大盤,盤沿多繪海水或斜方格,或卷枝、纏枝花紋;盤裡繪纏枝或折枝花卉;盤心畫蓮池鴛鴦或魚藻、鳳凰、花卉、鷺鷥、麒麟、海水雲龍紋等。明代,青花瓷已成為景德鎮窯瓷器生產的主流,官窯、民窯都大量生產。永樂、宣德是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時期,以其胎釉精細、藍花濃艷、造型多樣、紋飾精美而負盛名。在制作上一改元代的厚重雄健而趨於清新明快。器物品種較多,有盤、碗、壓手杯、三足爐、缸、罐、高足碗、蓋碗、燈、渣鬥、梅瓶、玉壺春瓶、貫耳瓶等,新型器物有寶月瓶、長頸方口壺、天球瓶、八角燭臺、花澆、筒形花座、仰鐘式碗,其中有些造型具有西亞地區風格。紋飾有花鳥、人物、雲龍等。器物有帶款與無款者,以宣德款為多。成化、弘治、正德是青花發展的又一階段。此時以用國產料為主,青色較永樂、宣德時期淡雅。成化時期青花以小件器物較多,裝飾花紋規整,近於圖案。弘治時期青花數量不多,以盤碗為主,常飾有蓮池行龍,雲龍紋等。正德時期青花較成化時胎骨厚重,青色濃中帶灰,在罐、盒、燭臺、香筒、爐、筆山、插屏、盤、碗等器物上書寫阿拉伯文字的較多,盤、碗、尊等器物上飾花間行龍的亦較普遍,官窯、民窯亦都以嬰戲紋作裝飾。嘉靖、隆慶、萬歷時期青花瓷器風格與前期相比,又有不同。以使用回青為標志的嘉靖青花一反成化的淺淡與正德的濃而帶灰的色調,呈現一種藍中泛紫的濃重色調。器物以葫蘆瓶較多,亦有仿古銅器者,如出戟尊、雙耳活環瓶、鐘形碗、方鬥形杯和方形蓋罐等。紋飾多為雲鶴、八仙慶壽、八卦、壽字等,魚藻紋較前期更加生動活潑,題材較為豐富。隆慶時間較短,器物有各式盒、提果壺等,是新出現的造型。萬歷時的青花色調與嘉靖青花相仿,造型亦多沿襲其器形。較常見並具有萬歷器物的特點是蒜頭瓶。裝飾上常以雲鶴、纓絡紋作主要紋飾,人物故事畫面較多。民間青花多以花卉和嬰戲紋為題材。天啟、崇禎時期官窯青花很少發現,國內少數博物館藏的幾件民窯帶款的器物,其中有尊、凈水碗和爐。

元代青花松竹梅紋高足杯(景德鎮窯)

  清代景德鎮窯繼續燒制青花瓷器。順治八年(1651)、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六年都有燒制禦器的記載。清代青花較有成就的是康熙時期。此時民窯青花造型多樣、紋飾風格獨特,青花是用含鈷量較高的雲南珠明料描繪,呈色純藍而層次豐富,並有傳統水墨畫的效果。官窯青花主要有碗、盤、壺等器物,紋飾有龍鳳、花卉及松竹梅等。民窯器物有鳳尾尊、棒棰瓶、觀音尊,紋飾多以小說、戲劇中的故事為主題,山水紋亦常見。民窯器物一般不書本朝年款,而仿宣德、成化、嘉靖、萬歷款識,尤以仿宣德、成化款為多。康熙青花還有在色地上出現的,有豆青地青花、灑藍地青花、青花礬紅和青花黃彩。雍正、乾隆時期青花不如康熙青花艷麗,雍正官窯青花多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青花器物,傳世品中仿宣德器物的最多,可達亂真程度。雍乾兩朝青花一般都有大清某某年制字款。

  青花瓷器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永固不褪、色料來源廣、美觀實用、紋飾精美等特點。故一經出現,即得到迅速傳播和發展,成為景德鎮窯瓷器的主流。產品暢銷國內外。在元代時已輸往日本、朝鮮、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國傢,至明清時期幾乎遍銷亞、非、歐、美各大洲,給景德鎮瓷業帶來瞭空前繁榮,使其名揚天下。至今許多國傢的博物館還藏有大量的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