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政治傢、作傢、詩人。號是漢,別號巢南。義安省南壇縣人。自幼跟隨父親攻讀漢文。1885年,越南抗法勤王運動時,曾組織學生軍準備起義,未成。1903年寫成《琉球血淚新書》,引起越南思想界和政界的震動。初時,他受中國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思想的影響較深,主張君主立憲。1904年組成維新會。1912年組織越南光復會,鼓動青年出國深造,尋求救國方略,掀起“東遊運動”,形成留學日本的高潮。1905到1925年間,他在中國、日本和暹羅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在日本時與孫中山山有過交往。中國辛亥革命以後,他開始贊成民主立憲。俄國十月革命後,他的思想又有新的轉變。1924年,他曾與阮愛國(即胡志明)約定次年在廣州商討越南革命組織和革命方針政策的問題。臨行前在上海被法國密探綁架,送回越南,被軟禁在順化香江畔,直到逝世。

  潘佩珠在國外流亡期間,多用漢文寫作,被捕以後則多用越南文寫作。愛國愛民的思想貫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他的創作開創瞭越南一代愛國革命文學的文風,對越南愛國抗敵文學作出瞭貢獻。

  潘佩珠的主要漢文作品有《琉球血淚新書》(1903)、《越南亡國史》(1906)、《海外血書》(1906)、《獄中書》(1913)等。他的越文主要作品有《巢南文集》(1935)、《潘巢南國音詩集》(1958年鄧臺梅校訂,未出版)、《黎太祖傳》(1911)、《征女王傳》(1911)等。1918年曾寫有《法越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