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帕佐裏尼

  義大利詩人、作傢。在弗留利地區度過少年時代。1945年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文學系。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和文學創作。

  早年的詩歌《青春美好》(1954)受到象徵主義的影響,採用弗留利利方言,寫人民的純樸、健康的生活方式同周圍惡劣環境的沖突。《葛蘭西的骨灰》(1957)是獻給已故的意大利共產黨領袖葛蘭西的詩集,表達對葛蘭西敬仰而又疏遠、對社會下層人民熱愛而又喪失信心的復雜的心情,以及向往鬥爭而又耽於幻想的矛盾的心理。在藝術上註重探索人物的內心活動。

  長篇小說《生命之子》(1955)、《暴烈的生命》(1959),產生於新現實主義文學衰落之際。前者寫羅馬郊區青少年的流浪生活(失業、偷盜、賣淫),後者寫青年共產黨員紮馬季諾的經歷以及他搶救蒙受水災的一個窮苦傢庭而犧牲,反映他的無產階級覺悟的形成過程。這兩部作品都較為深刻地揭露瞭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面,但又著意渲染社會的污穢、人物的原始的本能和下意識的行為,流露出頹喪的情調。

  帕佐裡尼還著有評論文集《激情和思想》(1960)、《異端的先驗主義》(1972)等。他認為,現代的文明社會已使傳統的文化失去價值,因而文藝應該從現實主義轉向對新的藝術方法的探索與試驗。

  60年代以後,帕佐裡尼成為意大利著名的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