Ф.И.潘菲羅夫

  蘇聯俄羅斯作傢。生於農民傢庭。十月革命後參加過肅反委員會工作。1923至1925年在薩拉托夫大學學習。1926年加入共產黨。當過縣城報紙編輯,1924至1927年任《農民雜誌》編輯。20年代下半期加入俄羅斯無產產階級作傢聯合會(“拉普”),曾任蘇聯作傢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1931至1960年兩度任《十月》雜志主編,是第二、三、四屆最高蘇維埃代表。潘菲羅夫於1918年開始發表作品。作品多以他所熟悉的農村生活為題材。長篇小說《磨刀石農莊》(4部,1928~1937)是他的代表作。小說通過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的產生和發展,反映十月革命後蘇聯農村激烈的階級鬥爭、思想鬥爭和農業集體化的進程,塑造瞭新農村建設者斯傑潘·奧格尼約夫、基裡爾·日達爾金、斯喬莎等鮮明形象,是蘇聯文學中第一部多方面反映農業集體化過程的作品。衛國戰爭時期寫有大量的特寫和小說。戰後發表《為和平而鬥爭》(1945~1947,獲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在受難者的國傢裡》(1948,獲1949年度斯大林獎金)、《偉大的藝術》(1954)等。50年代完成三部曲《伏爾加河-母親》(《打擊》,1953;《沉思》,1958;《以青年人的名義》,1960),真實地描寫瞭蘇聯戰後的經濟生活,其中《沉思》集中反映瞭蘇共二十大以後農業方面的尖銳矛盾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