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中國唐代中期政治傢、文學傢、教育傢。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禦史裏行、禮部員外郎。他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運動遭到失敗,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後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西元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卒於任所,年47歲。

  他的一生,不但重視教育理論,也非常重視教育實踐,如在柳州“修府學”。他指斥當時腐敗的教育,主張革新政治以培養利人濟世有真才實學的君子。

  他認為君子應以學習儒傢經典為本。“本之書”理解事物的實質;“本之詩”探索事物永恒的真理;“本之禮”懂得社會生活的適宜方式;“本之春秋”明辨善惡是非;“本之易”瞭解事物變化的法則。但是,他不主張專宗儒典,而應泛覽群書,博取眾長。在他看來,楊、墨、申、商、刑、名、縱橫、釋、老等各傢學說,都有“韞玉”,“皆有以佐世”。

  他強調後天學習。他認為君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後天學習培養起來的。他說平常人和仲尼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如平常人志向明確,後天努力學習,可以變成仲尼,若仲尼失去明確志向,不再努力學習,也會變成平常人。這是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教學思想的表現。他還指出,自漢以來,由於董仲舒等人宣揚符瑞說、天人感應論神學的影響,教育內容摻雜不少“誑亂後代”、“詭譎闊誕”之言。因此,在學習中應獨立思考,發現“有不可者而後革之”,“究窮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他還認為,學習“宜求專而通、新而一”,“勿怪、勿雜、勿務速顯”,莫浮光掠影,“膚末於學而遽雲雲”,應專心致志,“究窮其書”,融會貫通,掌握實質。隻有這樣,才能“達識多聞而習於事”,學到利人濟世的實用知識。

  他提倡師生間“交以為師”,“以其餘易其不足”,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師不倦地傳授知識,“有長必出之,有不至必惎(教)之”;而學生對於教師所授,“果是邪?非邪?有取乎?抑其無取乎?”應“觀焉擇焉”,發現問題,“徐以告焉”。這樣,“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教師也可從學生處學到知識。他還主張打破門戶之見,學無常師。“道茍在焉,傭丐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這種師生觀,體現瞭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

  他指責當時科舉考試,“交貴勢,倚親戚”,完全為有權勢的豪強地主控制;“為文辭,道今語古,角誇麗,務富厚”,僅“用文字求士”,忽視真才實學。他主張改革這種科舉制度:“即其辭,觀其行,考其智。”既要看考生的文章,又要註意考生的品行。這樣,才有利於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

  他對當時太學的衰落腐敗現象進行瞭批評:太學“經籍少閑”;太學生學風不良,“侮老慢賢”、“墮窳敗業”、“崇飾惡言”、“誶罵有司”。但他對當時太學生到宮門請願,為陽城司業被貶抱不平,曾大加贊揚:“乃奮志勵義,出乎千百年之表。”在當時的專制政治下,他敢於支持太學生的正義鬥爭,是難得的,是他的進步教育思想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