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說傢。生於巴黎。他的父親是荷蘭人,母親是法國人。中學畢業後,在法學院修業兩年。1868年進法國內政部工作,直至1898年退休。於斯曼的文學活動分兩個時期,前期他是自然主義的擁護者,後期是現代派的先鋒。在被稱為自然主義宣言的以左拉為首所編的《梅塘晚會》(1880)六人集裏,發表瞭他的中篇小說《背上背包》,寫他在普法戰爭中短期的行伍生活。自然主義時期中的作品有《瑪特,一個妓女的故事》(1878)、《華達爾姊妹》(1879)、《巴黎速寫》(1880)、《同同居生活》(1881)、《浮沉》(1882)等。這些作品內容頗多涉及飲食男女,對官能感受的追求,具有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在骯臟猥褻的情節中有時表露出極其突出的“黑色幽默”。在藝術上觀察精細,形象逼真,墨重色濃,具有佛蘭德畫派的特色。1884年出版的《逆流》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中有一定的地位。主人公德艾散特斷定文明的本質就在於永遠遠離自然和現實生活,他嗜讀波德萊爾、魏爾蘭、馬拉梅等象征主義先驅的作品,為自己建造瞭一個完全人為的神秘的精神世界。從此,於斯曼的創作轉入後一階段。1891年出版的《在那兒》,主角杜達爾發覺自然主義走進瞭一個堵死瞭的隧道,他認為他個人隻有轉向神秘才有出路。1895年發表的《上路》是作者皈依天主教的開始,隨後發表的《大教堂》(1898)和《獻身修道院的俗人》(1903),表達瞭他對天主教的神秘和象征的憧憬以及他在修道院的生活。

  於斯曼的畫評《現代藝術》(1883)和《某些畫傢》(1889)表現出他獨具慧眼的鑒賞力。德加、塞尚、薩洛等當代名畫傢在成名之前,他就給予很高的評價。

  1903至1907年,於斯曼曾任龔古爾學院第一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