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薩迪

  波斯詩人。出生在設拉子。父親是個清貧的傳道士。他早年在設拉子求學,14歲時父親去世,傢境貧困。經人相助,到巴格達尼紮米耶神學院攻讀文學和經學。學習期間,便能用波斯文、阿拉伯文寫作,創作瞭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因不堪忍受受神學院超凡脫俗思想的束縛,中途輟學,離開巴格達。蒙古軍入侵,迫使薩迪背井離鄉,開始長達30多年的托缽僧生活。他跋山涉水,沿街化緣,聚眾佈道,足跡西至埃及、馬格裡佈、埃塞俄比亞,東達巴爾赫、印度和中國的喀什噶爾。他當過雇工,曾被十字軍俘虜,並服過苦役。

  薩迪曾多次朝拜過麥加天房,訪問過阿塞拜疆的貝拉庸、大不裡士,並向蒙古的阿巴喀汗進諫。

  薩迪結束飄泊生活返回設拉子後,蟄居鄉裡,潛心著述。1292年12月在故鄉逝世。

  薩迪的作品除聞名世界的《果園》和《薔薇園》外,保存下來的大多是抒情詩和魯拜詩、頌詩等,都收入他的《全集》中。

  薩迪的抒情詩共600多首,作品通過對花鳥、清水、美女、靜夜的描寫,寄托瞭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向往。他的詩結構嚴密,語言凝練、流暢,韻調鏗鏘,抑揚有致,是波斯文學史上的一枝奇葩。

  薩迪的成名之作是他的《果園》和《薔薇園》。《果園》是他長期漫遊返回故鄉後的第一部作品,原名《薩迪書》,完成於1257年,是一部哲理性的敘事長詩,包括正義、行善、愛情、謙遜、知足、禮拜、教養、感恩、懺悔等篇章和一篇很長的序詩。每章由一些生動的小故事組成,插以詩人的見解。故事描寫瞭帝王、聖哲、教徒、遊僧的生活和市民社會的風俗習慣,大多是詩人流浪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及見聞。

  《薔薇園》是用韻文寫成,文中夾有許多短詩。全書分8章:記帝王言行、記僧侶美德、論知足長樂、論寡言、論青春與愛情、論年老衰敗、論教育之功效、論交往之道。題材和《果園》相仿。詩人通過對帝王、僧侶以及商人、市民各類人物生活的描寫,揭露瞭社會的虛偽與黑暗,歌頌瞭人類的善與美。作品中引用瞭大量的民間格言、警句。它的語言幾百年來一直是波斯文學的典范。

薩迪之墓

  薩迪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作品被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受到讀者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