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詩人、劇作傢。生於科英佈拉。在裡斯本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進入宮廷,經常參加宮廷詩會。1521年去義大利遊歷,與義大利文藝界的著名人士馬基雅維利、本波、阿裏奧斯托等交往,受到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1526年回國,提倡義大利詩歌的表現方式和格律,創作十四行詩和“康索尼”(歌曲)。1527年,模仿義大利作傢阿裏奧斯托,寫出散文喜劇《外國人》。1528年,用“康索尼”體裁寫成長詩《鯔魚的寓言》。一年之後,又以“埃克洛格”(對話體牧歌)體裁寫成長詩《阿萊克索》》,把意大利詩歌的風格和形式介紹到葡萄牙。1530年,退隱到上米尼亞鄉間,但與首都的知識界仍保持聯系,並繼續進行創作。他的作品抨擊宮廷和上層社會的奢華與虛偽,揭露社會的墮落現象,懷念往昔質樸的“黃金時代”,這種傾向主要表現在詩歌體的《書簡集》、“埃克洛格”《夠瞭》(1595)和喜劇《維利亞爾邦多一傢》(1560)等作品中。

  薩·德·米蘭達的主要貢獻在於在葡萄牙傳播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精神,推動瞭伊比利亞半島文學藝術的發展。他也用卡斯蒂利亞語寫作,但他最好的詩歌仍然是用葡萄牙語和葡萄牙傳統格律寫成的書簡詩。

  第一部《弗朗西斯科·德·薩·德·米蘭達詩集》於1885年出版,《弗朗西斯科·德·薩·德·米蘭達全集》2卷,193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