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東南80餘公裡的臨松山中,計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觀音洞等處。各處相距數公裡至10餘公裡不等。因山崖石質屬粗紅砂巖,不便雕刻,故絕大多數為泥塑。

  石窟寺的創建年代迄無定論。據《晉書·郭瑀傳》載,東晉人郭瑀曾“東遊張掖……,隱於臨松薤穀,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則有“石洞鑿者郭瑀及其弟子,後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說。從洞窟形制和造像風格上判斷,金塔寺和北寺、千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約創建於5~6世紀。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5世紀初或更早。所以,一般認為馬蹄寺石窟可能與北京沮渠蒙遜創建“涼州南山石窟”這一記載有關。此外,大量洞窟為北魏至明清歷代營建或重修。

  各處石窟以金塔寺保存最完整。洞窟坐北朝南,開鑿在馬蹄寺西北15公裡山谷中高約60米的崖壁上,現存2個中心塔柱式窟。東窟高7米,寬12.4米,殘深10.5米。中心柱座基之上分3層造像。下層四面各開1個圓券形龕,龕內塑一坐佛,龕外兩側脅侍除北面塑二弟子外餘三面均為二菩薩,龕楣上方各懸塑飛天6~8身。中層每面開3個小龕,除東西兩面中間龕內塑交腳佛外,每龕內各塑一坐佛;西面南側龕內為釋迦苦修像,其龕外南側脅侍為一天王,此外各龕外兩側均為菩薩立像。上層北東南三面均塑10坐佛10菩薩,西面為元代補塑5坐佛。四面壁間以影塑坐佛、供養菩薩填補。西窟高4.3米,寬10米,殘深4米,形制與東窟相仿。中心柱四面僅下層各開1個大龕,東、南面龕外兩側塑一菩薩一天王,餘皆為二菩薩。中層東、南、西、北面居中分別塑倚坐佛、坐佛、半跏菩薩和交腳佛,其兩側除北面塑4菩薩4弟子外均為8菩薩。上層塑5佛、供養菩薩等。

  北朝石窟較多地集中在千佛洞。位於馬蹄寺東北約3公裡的崖壁上,共10餘窟。第2、8窟為中心塔柱式,塔柱四面分4層造像,現存部分北魏、北周的造像和壁畫。第1、4窟類似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龜茲式窟形,現存造像塑於北魏或西魏,經後代重修。第6窟內初唐石雕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薩,高約3米。

  位於馬蹄山東崖的馬蹄寺北寺,計有大小窟龕30多個,多為北朝和西夏、元、明以來的殘窟。第8窟名藏佛殿,規模最大,深33.5米,寬26.3米,開龕40餘個,大約建於西夏至元代。此外僅第1窟藥王洞、第4窟北坐佛洞殘留一些元代造像和壁畫。

  南寺和上、中、下觀音洞各有4~6窟不等,開鑿時期雖早,但均僅剩殘窟。

  造像藝術上最富於特點的當推金塔寺造像,雖經後代裝修,仍多保持原作風貌。人物臉型豐圓,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寬體壯,造型飽滿剛健。佛像莊重安詳。菩薩裸上身,裝飾華麗,形容俊美。懸塑的飛天,裝束與菩薩相同,身軀扭曲作V字形,略顯古樸稚拙,雖不如北魏以來的飛天輕盈自如,靈動多變,卻也真切感人。整窟造像結構嚴整,統一和諧,富麗堂皇,以圓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繪相結合的手法,層次分明地塑造瞭眾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顯示出5世紀前後中國早期石窟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馬蹄寺北1號窟藥王洞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