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道傢理論著作。晉葛洪撰。葛洪(284~364),字稚川,兩晉時學者、文學傢。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曾為司徒王導主簿,又被徵為散騎常侍、大著作,不就。後赴廣州,在羅浮山煉丹。

  《抱樸子》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籙等事,自稱“屬道傢”;“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稱“屬儒傢”。“外篇”中《鈞世》、《尚博》、《辭義》、《文行》等篇有關於文學理論批評的內容。

>  葛洪的文學思想深受王充和陸機的影響,並有所發展。他要求文章發揮社會作用,移風易俗,諷諫過失。認為“立言者貴於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譽為高”(《應嘲》)。他反對貴古賤今,認為今勝於古,指出“且夫《尚書》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優文詔策軍書奏議之清富贍麗也。《毛詩》者,華彩之辭也,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鈞世》)。他認為文學風氣當隨時推移,指出“古者事事醇素,今則莫不雕飾,時移世改,理自然也”(《鈞世》)。葛洪提倡文學創作要雕文飾辭,並主張德行與文章並重。他說:“文章之與德行,猶十尺之與一丈,謂之馀事,未之前聞”。他還進而提出“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尚博》)的論點,從而突破瞭儒傢德本文末的思想藩籬。

  此書通行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影明本、《漢魏叢書》本、《諸子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