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仫佬族詩人。廣西羅城人。幼年傢貧,唯讀過一年私塾,兩年半小學和半年初中。1949年廣西解放後,曾任小學校長、縣報記者、中國作傢協會廣西分會副主席等職,現為專業作傢。

包玉堂在寫作

  仫佬族人民自古有喜唱山歌的習俗,包玉堂在童年時代,深受山歌的薰陶。這對他後來走上詩歌創作道路,產生瞭直接影響。1955年采用民歌形式、取材於民間傳說,創作瞭敘事長詩《虹》,發表於《廣西文藝》。他的詩歌常取材於仫佬、侗、壯等民族的社會生活,表現各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如《走坡組詩》、《蘆笙匠》、《侗寨情思》等。《回音壁》一詩構思精巧,語言明快,表達瞭詩人深沉的民族感情。包玉堂的詩題材廣泛,具有濃鬱的民歌風味,已出版的詩集有《歌唱我的民族》(1957)、《鳳凰山下百花開》(1958)、《在天河兩岸》(1973)、《回音壁》(1984)。作為仫佬族的第一位詩人,他為仫佬族新文學的發展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