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畫傢、繪畫理論傢。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生卒年不詳。出身佈衣,好道學,喜遊歷。善畫,初無師承,後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筆法大進。神宗熙寧(1068~1077)年間在京城汴梁,為達官貴族府廳畫壁畫,又入宮繪製殿堂屏幛,曾與畫傢李宗成、符道隱等合作小殿屏風,受到宋神宗趙頊的賞識,授禦書院藝學,後升遷待詔,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當時宮廷中朝會、起居、遊賞等重要場所都裝飾著他的山水畫。元豐(1078~1085)年間改革官制,新建的中書省省、門下省、樞密院、學士院的屏壁皆為郭熙所畫。其中學士院壁畫《春江曉景》和《秋山平遠》表現瞭“春晴之融洽,物態之欣豫”,其優美的意境和精湛的技藝曾得到文彥博、蘇軾、黃庭堅等賦詩作跋,大加贊賞。郭熙在畫院還多次負責考試畫工和鑒定、品評宮廷藏畫,他的山水畫曾作為政府禮物送給高麗國。熙寧元豐之際是他山水畫創作最活躍的時期,哲宗時(1086~1100),郭熙仍在畫院任職,享年80歲以上。

  郭熙的繪畫創作繼李成、范寬之後富有創造性。他深入體察生活,刻苦鉆研畫藝,初以細膩精致見長,後取李成之法又自出胸臆,善畫大幅。他的畫能真實而微妙地表現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畫出“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元豐末年他為顯慶寺僧人畫12幅大屏,高有兩丈,山重水復,筆意壯美,顯示出旺盛的創作精力。在傢鄉溫縣為宣聖殿所畫壁畫中創作瞭早春曉煙,驕陽初蒸,晨光欲動,風雨水石,猛雨驟發,大雨傾斜,瀑佈飛空,古木平林,層巒群立,怪木斜欹,影浸寒林等精采畫幅,為他生平得意之作。

  郭熙還擅長影塑,在墻壁上用泥堆塑起浮雕式的山水景物,這種繪塑結合的形式在宋代頗為流行。

  現存郭熙的作品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早春圖》,絹本,墨筆,縱158.3厘米,橫108.6厘米,繪於熙寧五年(1073)。作品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蘇的細致的季節變化。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卻已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見彩圖)。《關山春雪圖》,表現雪峰直插天際,層巒疊嶂,覆雪皚皚,山腰閣樓裡的水磨被澗水帶動,使肅穆寧靜的畫境頓添歡快活潑之感。此圖系於熙寧五年奉旨所繪。上述兩幅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窠石平遠圖》,藏故宮博物院,畫樹石平遠、秋高氣爽的景色,圖中的卷雲皴、蟹爪樹體現瞭郭熙筆墨風格的特色。《幽谷圖》(上海博物館),可能為大幅屏風中的一幅,此圖以水墨畫出深山寒泉和山石中頑強生長的老樹枯枝,景物不多,卻意境深邃雋永。

《早春圖》(北宋) 郭熙

《窠石平遠圖》

  郭熙傳世的繪畫理論著作有《林泉高致》一書。此書系統而深刻地闡述瞭郭熙關於山水畫藝術的見解,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全書共分《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6篇。前4篇為郭熙藝術論述,《畫格拾遺》記述郭熙的一些畫跡,《畫記》系郭思追述郭熙受神宗寵遇及宮廷中作畫史實,是研究郭熙生平及宮廷山水畫創作的重要資料。明以後通行的《林泉高致》印本中《畫記》已佚,但在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及四庫全書本中還保存瞭全部篇章。

  《林泉高致》強調畫傢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研究。文中不僅闡述瞭自然山水的體貌結構的規律及其在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中的變化特征,而且還特別強調畫傢如何去發現和塑造山水的優美藝術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他認為畫傢應選取動人的景色加工提煉,經過反復醞釀以造成富有理想和情趣的意境。書中還列舉瞭一些詩歌摘句,以使畫傢從中受到啟示,而產生意境新奇的構思。郭熙強調畫傢要有豐富的修養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隻有“所養擴充”、“所覽淳熟”、“所經眾多”、“所取精粹”,才能克服作品中的諸種毛病。他對山水畫的取景與結構,細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筆墨與色彩的運用等方面也都有具體論述。如對山水畫中的“三遠”(高遠、深遠、平遠)和四時山水景物的變化,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論述,至今仍然被人們所傳誦。

  郭熙之子郭思,字得之,元豐五年進士,官至徽猷閣待制。善畫鞍馬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