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的一個品種,即文藝性的通訊報告,屬於文學與新聞的邊緣性體裁。它以記事為主,不同於側重議論的雜文,也有別於側重抒情的美文。報告文學雖不絕對排斥藝術虛構,卻要求作品中占主體的人與事必須真實。這種體裁曾在蘇聯和歐洲一些國傢早期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廣泛運用,湧現出《震撼世界的十天》(約翰·裏德)等著名作品。在“五四”以後的中國,報告文學作為文學的輕武器,也在現實鬥爭中發揮瞭重要的作用。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就是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作品。“五卅”、“三·一八”鬥鬥爭中,也產生過一批報告性散文。但中國報告文學真正盛行,還是在30年代。這是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大力倡導的結果,也與外國報告文學作品(如捷克作傢基希的《秘密的中國》、墨西哥作傢愛密勒的《上海──冒險傢的樂園》)在當時的流傳和影響有關。名篇如《一個偉大的印象》(柔石)、《包身工》(夏衍)、《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集子如《活的記錄》、《中國的一日》,都產生在這個時期。從3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中國報告文學獲得很大發展,湧現出一批有影響的作傢,形式、風格也更為多樣:既有范長江、駱賓基、蕭乾、華山等寫的許多有關大時代的文藝性記事,也有曹白、黃鋼、徐遲、魏鋼焰等創作的大量人物特寫,又有劉白羽、魏巍的抒情性、政論性都很強的戰地通訊,還有丘東平等人以深刻接觸社會問題見長的報告文學作品。從70年代末期起,中國報告文學又呈現異常活躍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