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系統教學相對。依據“實驗邏輯”的“反省思維”學說,教師針對兒童在生活、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提出的問題,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尋求假設,進行實驗,以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傢J.杜威認為,思維的自然規律不是形式邏輯,而是所謂“實驗邏輯”的反省的思維。它是對問題反復地、持續地進行探究的過程。反省思維是由疑難的或不確定的情境到確定的情境兩端之間的全過程。在這兩端之間,思維過程有5個形態或步驟:①疑難或問題的發現;②確確定疑難的所在和性質;③提出假設,作為可能的解決方法;④演繹假設所適用的事例;⑤假設經試驗證實而成立為結論。如果在第五個步驟中,假設不適合於所有的事例,那麼結論不能成立,思維循著嘗試—錯誤—成功的原則,另換一個假設,反復試驗,直到得出正確的結論。後來杜威把這一過程修訂為:①暗示;②問題;③臆說;④推理;⑤試證。

  杜威把反省思維看成是獲得有教育價值的經驗的方法,他認為教學過程的因素與反省思維過程的因素是共同的。按照反省思維的步驟,教學的程序是:第一步,須有一種情境,能使學生覺得對於自己有密切的關系,以引起他的興趣和努力;第二步,當時的情境須能激起學生的觀察和記憶,以發現情境中的疑難和解決疑難的途徑;第三步,要假定一種在理論上或假設上認為是最便於進行的計劃;第四步,實施所定的計劃;第五步,把實行的結果和最初的希望相比較,來決定采用的方法的價值,並辨別它的優缺點。

  杜威評論德國的赫爾巴特學派的啟發教學法是以思維附屬於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他的問題教學法則是以獲得知識附屬於發展思維的過程。他主張“兒童中心主義”,強調兒童的活動,忽視教材的系統性,要求從兒童的生活裡去找教材的問題,而不是把系統教學法中固定的教材改成問題的形式。他認為隻有兒童在活動中感到疑難或問題,才能引起動機,並通過學習得到解決疑難或問題成功的滿足。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問題教學有瞭新的發展。

  問題教學已成為當代教學論的重要議題之一,並有同系統教學結合的趨勢,在傳授系統科學知識過程中日益註意運用問題教學,方法和形式也趨向多樣化。蘇聯教育傢М.И.馬赫穆托夫提出“問題—發展性教學”的學說,即把問題教學同發展性教學結合為一體,用以指導“有目的、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性思維,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的生活立場。”他認為“問題—發展性教學”的學說能夠綜合各種學派的研究成果而成為一種“新教學論體系”。

  當前教學論發展的總趨勢,是把教學的重點從教師向學生傳授現成的科學知識轉移到在教師指導下教會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獲取知識,以求發展學生的智力與創造才能。問題教學在這種發展性教學中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為瞭正確地發揮問題教學的積極作用,應該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與科學心理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