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蜀郡太守、漢代郡縣學的發韌者。姓文,名黨,字翁仲(一說仲翁),廬江舒(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少好學,至長安受業,通《春秋》,先任郡縣小吏,景帝時,由察舉為蜀郡太守。蜀郡地處辟境,文化落後。文翁治蜀,欲淳厚民風,宣導教化,教民讀書,學習法令,未收改變風尚之效,民間反以好文學(經學)相譏,響慕權勢。文翁乃選拔郡縣小吏張叔等十餘人,備蜀地土產刀、佈為贄禮,遣至京都受業於博士,研習儒經。又在成都市中設立學校,選官吏子弟就學。數年後,張叔等學成歸蜀,文翁委以官官職並充任郡學師資,同時修築學舍,擴大學生名額,招收郡屬各縣子弟入學。文翁重視學生從政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常令郡學學生至官署實習政事。為渲染好學的風氣,又常在出巡時,隨帶品學俱優的學生,出入官署,傳達教令。學生學成後,或派任郡縣屬吏,或外薦任用。這些措施,引起瞭蜀郡官吏和百姓的傾慕,以爭入郡學為榮,甚至有富傢子弟願出資財謀求入學者。文翁興學的成就,不僅培養瞭一批吏材,如張叔,武帝時征為博士,官至侍中、揚州刺史;而且推動瞭鄰近屬縣的興學,如“巴漢亦立文學”。蜀地此後出現司馬相如、揚雄等知名才學之士,與文翁興學造成的社會風氣亦不無關系。景帝嘉獎文翁興學,“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文翁興學,實為中國歷史上地方政府設立學校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