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劇作傢。生於西裡西亞佈雷斯勞一律師傢庭,1945年後舉傢遷往聯邦德國,在慕尼克大學攻讀哲學、社會學和戲劇,195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遷居東柏林,先後在柏林劇團、德意志劇院任編劇,1965年成為職業作傢。

  哈克斯從50年代初開始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取材於10世紀民間故事的《恩斯特大公的故事》(1957);描寫隨著哥倫佈發現新大陸,印第安人慘遭掠奪、殺戮,西班牙皇室聚斂財寶的《印度時代的揭開》(19955);以七年戰爭為背景,描寫小人物不為大人物爭鬥賣命的《洛沃西采之戰》(1954);以18世紀普魯士王的傳說為題材的《無憂宮和米勒》(1958)。50年代末,60年代初,哈克斯創作瞭兩部取材於現實生活的劇本。其中《憂慮與政權》(1959~1962)表現瞭社會主義社會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辯證關系;《莫裡茨·塔索》(1965)批判地描寫瞭不顧現實條件,試圖一舉實現共產主義的小資產階級理想主義。兩部作品都因涉及對現實的批判性認識而引起爭議。從60年代開始,哈克斯又嘗試利用古代神話傳說、聖經故事和古典戲劇為題材,進行再創作,以陌生化和寓意方法,表現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其中著名作品有根據阿裡斯托芬同名劇本改編的《和平》(1962)、根據普勞圖斯同名作品改編的《安菲特律翁》(1967)以及《亞當與夏娃》(1972)等。與此同時,哈克斯形成瞭自己的所謂“後革命戲劇學”理論。他認為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一個強調技巧、色彩、想象的藝術時代到來瞭,這個時代強調個性的充分發展,強調藝術的特殊性,形成瞭審美主張的中心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