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拉貝

  德國小說傢。1831年9月8日生於埃舍斯豪森,父親是法院文書。曾當過書店學徒,1854年在柏林一大學旁聽。1856年以筆名雅科佈·科爾維諾斯發表長篇小說《麻雀巷的編年史》而成名。1857年起專事創作,先後在沃爾芬比特爾爾、斯圖加特、不倫瑞克居住。1911年11月15日逝世。

  拉貝是德國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反映瞭1848年革命失敗後德國的社會以及堅持革命理想的知識分子的復雜心理。拉貝向往民主、自由和人道主義,但現實與他的願望背道而馳,他又看不到改變這種局面的可能。他同情被壓迫的群眾,而又把正在興起的無產階級革命看作“災難”。他不去揭露醜惡的現實,而隻是以幽默的筆調抒發自己的不滿。他筆下的正面人物不願與現實同流合污,或逃避現實,或遠去國外,或因苦悶而性格怪僻,作品中流露出悲觀、憂鬱的情調。

  《麻雀巷的編年史》是一個古怪的老人所寫日記的摘抄,描寫這條小巷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反映瞭1848年以後的德國社會。在《我們上帝的辦事處》(1862)和《來自森林的人們》(1863)中,作者把對歷史的回顧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貧窮結合起來描寫。短篇小說《黑色的奴隸船》(1865)、《樅樹中的埃爾賽》(1865)和《比措的蠢女人》(1869),對市儈進行瞭辛辣的諷刺。代表作《饑餓牧師》(1864)、《阿佈·臺爾凡或月山還鄉記》(1867)和《運屍車》(1870)三部曲中,《饑餓牧師》描寫兩個性格相反的人的不同遭遇,作者認為隻有逃到偏僻的小鄉村才能真正找到所追求的東西。《阿佈·臺爾凡》描寫久住國外的萊奧納特·哈格佈赫回到祖國後,發現故鄉幾乎毫無變化,居民仍舊愚昧自負,格格不入。拉貝在作品中譴責瞭德國封建君主小邦國的鄙俗和小市民的心胸狹窄。《運屍車》寫窮苦人傢的女兒唐妮被外祖父賣給一個伯爵,自殺身死,而外祖父卻心安理得,借以表明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人變得更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長篇小說《福格桑檔案》(1896)描寫一個青年鄙棄資本主義社會的庸俗、鄙陋,追求個人自由,遭到失敗,對資本主義社會作瞭批判。

  拉貝的作品有不少生動的描寫和性格鮮明的人物,但有時過於鋪陳,顯得冗長煩瑣,情節不夠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