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18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文學運動,主要參加者大多是屬於市民階級的青年作傢。狂飆突進這個名稱來源於作傢克林格的劇本書名《狂飆與突進》(1776)。文學史傢也稱這一時期為“天才時期”或“天才時代”。舊的德國文學史大多把狂飆突進看作啟蒙運動的反動,說它要使德國人的生活與藝術擺脫啟蒙運動的理性枷鎖。關於狂飆突進運動新的研究成果,則認為它不是啟蒙運動的反動,而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啟蒙運動的主要傾向,在狂飆突進中得到提高與加強。

>  狂飆突進這個名稱,蘊含著一股摧枯拉朽的動力,它主張破壞舊制度,建設新制度。作為一場文學革命,它提出瞭社會革命的要求,反映瞭封建勢力與新興市民階級的鬥爭;但它畢竟不是一場政治革命,因而未能改變18世紀的德國現狀。這個運動倡導瞭一些頗能反映時代特色的精神:①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解放。狂飆突進繼承瞭啟蒙運動理論傢關於自然與人權的思想,充分肯定個人的地位、個性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反對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阻礙人的發展的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條;反對現存的合乎傳統精神的處世態度;在藝術領域則否定任何相沿成俗的規則。②崇尚“天才”,認為“天才”體現瞭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完美人的形象。“天才”也是啟蒙運動曾經運用過的概念,狂飆突進根據揚格的解釋,賦予它新的意義。“天才”被認為是自由的人,他的行動不受任何社會的和形而上學的條件的限制;他不模仿別人,自身便是一種能夠影響別人的創造性的力量。③“自然”在狂飆突進運動的詞匯中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從18世紀上半葉開始,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到學術界重視。瑞士詩人、自然科學傢哈勒曾經提出阿爾卑斯山應該成為文學描寫對象的觀點。瑞士出生的法國哲學傢盧梭的《民約論》於1762年出版後,在德國引起強烈反響。他的“返回自然”的口號,是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說人脫離和平的自然狀態,私有制和勞動分工的形成,使人類越發不文明。德國市民階級把盧梭的口號看作擺脫封建統治、建立一種自然的合乎理性的社會制度的口號。所謂“自然”,對狂飆突進的代表人物來說,意味著政治上反對封建諸侯的專制主義,藝術上反對模仿法國宮廷風格,提倡德國民族風格,把荷馬、莪相和莎士比亞推崇為最自然的天才。④如果說啟蒙運動提倡理性,則狂飆突進更強調感情,認為在理性與感情的結合中,由於感情的巨大作用,可以使人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對於感情的強調,顯然潛伏著推崇本能的危險,有些作傢常常把粗獷的人看作個人和藝術的理想。哈曼就特別推崇感官的激情,赫爾德則主張感情應由理性控制。

  狂飆突進的這些思想和主張,在德國市民階級中喚起瞭民族意識的覺醒,德國自三十年戰爭以來的四分五裂局面,被認為是不自然的政治狀況。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為瞭形成統一的德意志民族,繼啟蒙運動時期重要學者托馬修斯和沃爾夫之後,紛紛改用德語教學和著作,放棄用拉丁文治學的老習慣。在文學界繼戈特舍德和萊辛創立民族戲劇的嘗試之後,發掘民歌、民間文學傳統,成為一時風尚。

  狂飆突進的時限,一般認為是18世紀70年代,但因它是一種歷史現象,它的發生、發展和衰落由許多條件促成。事實上狂飆突進作為一場運動,從18世紀60年代中期,即它的思想傢赫爾德撰寫《論德國現代文學片斷》時已經開始,而代表狂飆突進精神的某些重要作品,到80年代末期,即法國大革命(1789)前夕才問世。一般文學史傢公認,1770年赫爾德在斯特拉斯堡與歌德相會,是這場運動的重要標志。法蘭克福的“赫爾德—歌德派”、“格廷根林苑派”、以席勒和舒巴特為主要力量的南德派,是這場運動的三支主力,歌德是旗手,赫爾德是精神領袖。狂飆突進運動的重要先驅是哈曼和梅塞爾。哈曼關於“天才”、關於自然與藝術的關系的論述,深深影響瞭赫爾德。赫爾德在《論德國現代文學片斷》、《我的1769年的旅行札記》、《論語言的起源》、《也是一種對人類進行教育的歷史哲學》和論莎士比亞、“莪相”等著述中,從天才觀、歷史觀、關於人的本質與作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令人囑目的嶄新見解,成瞭推動文學革命的思想武器。

  狂飆突進作傢運用最多的文學體裁是戲劇,這種體裁最適宜表現人的行動和激情。“赫爾德—歌德派”的劇作傢,創作瞭這個運動的代表性作品。歌德的《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克林格的《孿生兄弟》(1776)和《狂飆與突進》(1776,原名《混亂》),都表現瞭發展自我的問題,其中含有把個人絕對化的傾向。“天才”在克林格筆下是孤獨的、任性的,行動是沒有目的的。萊澤維茨的《尤利烏斯·封·塔倫特》(1776)表現瞭盧梭對社會和文化的批判的思想。主人公尤利烏斯渴望過一種簡樸的、不承擔任何社會義務的生活,認為社會毒化人類,國傢扼殺自由,任何有組織的社會生活,都會把人變成奴隸。倫茨的劇作具有更為尖銳的社會批判性,他在《論戲劇》(1774)一文中,通過批判亞裡士多德的《詩學》,否定現存社會制度。他的《傢庭教師》(1774)揭示瞭封建階級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違反自然的。劇中主人公被表現為封建社會關系的犧牲品。瓦格納的《殺嬰女人》(1776)以狂飆突進文學最流行的題材,控訴瞭封建等級觀念。南德派席勒的《強盜》、《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和《陰謀與愛情》,都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

  狂飆突進運動在散文方面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書信體小說,給18世紀的德國文學贏得瞭世界聲譽。由於狂飆突進作傢對個人生活抱有極大興趣,因此在散文方面,傳記性作品占有重要地位。榮格—施蒂林的傳記體小說《亨利希·施蒂林的青年時代》(1777),盡管帶有傷感的、虔誠主義的色彩,卻也描寫瞭主人公的父親那種盧梭式的啟蒙教育思想,以及主人公對於自然和民間文學的熱愛。瑞士作傢佈雷克爾的《托肯堡一個窮漢的生活故事和自然冒險》(1781~1785),通過對作者的坎坷生活的描寫,從道德的角度批判瞭封建的社會制度與經濟制度,表現瞭普通勞動人民堅韌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莫裡茨的《安東·賴澤爾》通過一個青年藝術傢的遭遇,描繪瞭他那個時代下層人民的痛苦處境,主人公在令人無法忍受的現實面前,隻好到戲劇中去尋找自我發展的道路。最能體現狂飆突進精神的小說,是海因澤的《阿丁哲羅和幸福島》(1787)。小說主人公阿丁哲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人物,他同一群男女朋友,建立瞭一個“自然國傢”。這是一個保障個人充分自由、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婚姻關系的烏托邦國傢。這部作品是對阻礙個性發展的封建專制制度的抗議,但它並未描寫現實社會的真正矛盾。

  狂飆突進的詩歌成就不如戲劇,但由於赫爾德稱它為“文學之源”,在理論上提高瞭這種體裁的地位。狂飆突進詩歌的特點是,強調表現個人生活感受。最初的成就是歌德青年時代以民歌式語言表現個人感受和自然美的抒情詩。他的《普羅米修斯》是狂飆突進一首代表性頌詩。1772年成立的“格廷根林苑派”,是狂飆突進詩歌創作的中心。這些詩人的精神導師是克洛卜施托克,他們的組織的名稱即來源於他的一首詩《山丘與林苑》,著名成員有博耶、約翰·弗裡德裡希·漢、赫爾蒂、萊澤維茨、米勒、福斯和施托爾貝格兄弟等。他們的詩歌表達瞭某種革命的願望和變革現實的預言。畢爾格是狂飆突進成就卓著的歌謠體詩人,他雖不屬於“林苑派”,卻與“林苑派”詩人往來密切。他的《農民致暴君殿下》(1773)等詩表現瞭反壓迫的主題。另一位重要詩人是德國南方的舒巴特,他曾因激進的政治態度,被符騰堡大公監禁10年。被監禁期間他還寫瞭《王公墓室》(1780),表達對暴虐君主的蔑視。1787年創作的《海岬之歌》,是獻給被出賣到南非的勞動者的告別詩,控訴瞭封建君主販賣子民的罪行。

  狂飆突進運動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引起積極的結果,卻為德國留下瞭一筆豐富的精神遺產,對古典文學、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等文學思潮和畢希納、佈萊希特等作傢都產生瞭深刻的影響。

  

參考書目

 H. A. Korff,Geist der Goethezeit,Bd. I-Sturm und Drang, Leipzig,1957.

 R. Pascal,Der Sturm und Drang, Stuttgart,1963.

 G. Mattenklott,Melancholie in der Dramatik des Sturm und Drang, Stuttgart,1968.

 F. Martini,Die Poetik des Dramas in Sturm und Drang,in Deutsche Dramentheorien,Hg. v,R.Grimm,Bd. I,Frankfurt/M.,1971.

 G. Kaiser,Aufklärung,Empfindsamkeit,Sturm und Darng, Bern-Münche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