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В.果戈理

  俄國小說傢、劇作傢、批判現實主義戲劇的奠基人之一。生於烏克蘭波爾塔瓦省大索羅慶采村。父親是喜劇作傢,母親曾登臺演戲。果戈理自幼喜愛戲劇,在中學時期就寫過劇本,當過演員,曾想作職業演員而未能如願,但始終保持著對戲劇劇的興趣。

  А.С.普希金對果戈理的戲劇觀有較大影響。1832年果戈理結識瞭著名演員М.С.史遷普金。1833年初他著手寫作喜劇《三級符拉季米爾勛章》。劇中主人公為瞭得到一枚象征名利地位的勛章而精神失常。該劇未完成。1835年底,果戈理根據普希金提供的情節,完成瞭他的傑作《欽差大臣》,於1836年4月19日在彼得堡首演,遭到沙皇禦用文人的瘋狂圍攻,但得到別林斯基的高度評價。1836年5月,《欽差大臣》在莫斯科上演,史遷普金扮演的市長給喜劇帶來瞭極大的聲譽。不久果戈理出國,從此大部分時間住在國外。1836~1842年,他修改瞭《欽差大臣》,完成瞭《婚事》和《賭徒》,並根據《三級符拉季米爾勛章》的草稿改寫成《官員的早晨》、《訟事》、《仆役室》等幾部獨幕劇。此外,他還寫瞭《1836年彼得堡札記》、《1835到1836年的彼得堡舞臺》、《論戲劇……》以及《劇院散場》等戲劇理論文章。

  果戈理反對低級庸俗的情節劇和毫無思想內容的鬧劇,他認為真正的“高級喜劇”應該是社會的“鏡子”,喜劇中的人物不應該是漫畫,而應該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欽差大臣》就是這種新型的“社會喜劇”的典范。劇中描寫從彼得來的花花公子赫列斯達科夫被誤認為是欽差大臣,於是市長把他請到自己傢裡,用女兒為釣餌以求升官晉級,其他官僚也紛紛行賄。當郵政局長私拆瞭赫列斯達科夫的信件之後,市長才發現瞭自己的愚蠢。市長這個人物不是某種概念的化身,而是尼古拉一世專制政權之下的貪官污吏的典型。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是他的經歷和職業造成的一種社會心理病。他對上司的恐懼、逢迎、欺騙和愚弄也折射出瞭最高統治機關的殘暴和腐敗。赫列斯達科夫不是“天生的惡棍”,他隻不過是一個輕浮、自負、喜歡用誇大的幻想和華麗的謊言填補內心空虛的紈袴子弟。他經常把自己的狂言囈語作為一種即興創作而自我欣賞。這種所謂的“赫列斯達科夫精神”在當時具有典型意義。劇中其他人物,如一有機會就想害人的塞姆略尼卡、專門傳播馬路新聞的陶佈欽斯基和波佈欽斯基等,也都是這個醜惡社會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赫爾岑把《欽差大臣》稱作是“現代俄羅斯的可怕的自白”。果戈理在劇本1842年版的扉頁上寫瞭一句俄羅斯諺語:“臉醜莫怪鏡子”。

《欽差大臣》劇照

  喜劇《婚事》表現瞭當時俄國社會的另一生活側面。隨著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金錢勢力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沒落的貴族成群結隊地向商人的女兒求婚,而無知的商人還迷戀著貴族們的空虛的外表,於是在兩個社會集團的互相依存關系上又增添瞭“婚姻關系”。

  獨幕喜劇《賭徒》(1842)也是果戈理的優秀喜劇作品,描寫一個很有經驗的賭徒被那些比他更狡猾的騙子騙瞭。

  除戲劇作品外,果戈理的許多小說,如《死魂靈》、《塔拉斯·佈爾巴》、《聖誕節前夜》等都曾改編為劇本上演。

  果戈理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本質現象予以提煉集中,並以大膽誇張的手法使之典型化。他在劇中描寫的官僚們集體行賄、未婚夫列隊求婚等等情節在生活中不一定常見,但卻是真實可信的。別林斯基說:果戈理劇本裡的人物都是從俄國生活的隱秘深處取來的性格。果戈理的戲劇對俄國表演藝術有過很大影響,在世界舞臺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國首先介紹果戈理的是魯迅。1921年《欽差大臣》被譯成中文,同年10月天津南開新劇團首演(《巡按》)。1935~1937年,《欽差大臣》曾在上海、天津、南京、西安、太原、濟南等城市公演,轟動瞭當時的中國劇壇。1935年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劇團還在東京演出過《欽差大臣》(《檢查官》)。耿濟之翻譯的《巡按使及其他》收錄瞭果戈理主要的戲劇作品。1949年後還出版瞭滿濤及芳信的《欽差大臣》新譯本。1952年為紀念果戈理逝世一百周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再次上演瞭《欽差大臣》。

《死魂靈》劇照

  

參考書目

 斯捷潘諾夫:《果戈理的戲劇創作》,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上海,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