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曲種。原名說因果。形成於江蘇無錫一帶,盛行於清乾隆年間。有單檔演出,也有雙檔合演。單檔一般是用三塊竹板(或硬木板)做成的三巧板(“三跳”)為樂器;雙檔分上、下手,用鼓板和三巧板擊節,一唱一和,講唱內容大多是宣揚因果報應、勸人為善的故事。說因果盛行時期,藝人們曾建立自己的組織老裕社(後又改稱“錫裕社”)。最初僅在無錫一帶演唱,因通俗易懂,鄉土氣濃,受到勞動人民歡迎,以後逐漸發展到常州、宜興、江陰、常熟、上海、杭州等地。在常州的說因果,叫“唱道情”,藝人組組織稱新裕社;在上海有“寬裕社”。自蘇州彈詞盛行於江蘇、浙江兩省,成為江南曲藝之冠以後,說因果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說因果改名無錫評曲。藝人們組織起來,著手進行改革。唱腔曲調除保留原有〔錫調〕、〔哭調〕外,還吸收常熟、上海等地的地方小調〔東鄉調〕、〔海調〕為基本曲調,兼收一些民歌小曲和其他曲、劇種的優秀唱腔,采用拖腔、幫腔、滾句、搶字、後翻高等手法,豐富瞭曲調的表現力。1958年,無錫評曲短篇《白泥小粉鬧糾紛》曾參加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無錫評曲的主要曲目有《珍珠塔》、《何文秀》、《雙珠球》、《大紅袍》、《麒麟袍》等,這些書目,均無腳本,都憑口授流傳。創作改編的現代曲目有《白泥小粉鬧糾紛》、《勤儉辦社》、《交班》、《新嫂嫂》、《機房衛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