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最早的戲劇活動是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聖經故事演出,多由教會神職人員或神學院學生在禮拜儀式中進行。最初演出的聖經故事,多用拉丁語。12世紀後出現用丹麥語演出的宗教神秘劇或道德劇。現存最早的戲劇劇本是描寫使徒事蹟的《多羅西亞喜劇》(1531)。

  文藝復興時期,世俗戲劇逐漸取代宗教戲劇,形式有鬧劇、音樂劇、喜劇等,主要演出場地也由教堂移入宮廷。世俗戲劇廣泛吸收丹麥民間歌舞的因素,發展出一種稱為“歌唱劇”的獨特戲劇形式,在巴羅克克文藝時期盛極一時,成為丹麥戲劇的傳統之一。“歌唱劇”的代表作傢和作品是勞倫伯格(1590~1658)及其《阿裡翁》(1599)。喜劇多反映新興市民階級生活,代表劇作傢是蘭克(1539~1607)。他的作品有據普勞圖斯《一罐金子》改編的《吝嗇鬼》(1599)和《參孫之獄》(1599)等。

  18世紀初,丹麥戲劇興盛起來,劇作傢斯基爾(1650~1694)仿莫裡哀寫瞭一批喜劇。但真正對丹麥戲劇作出貢獻的是具有“丹麥莫裡哀”之稱的L.霍爾堡。他廣泛吸收阿裡斯托芬、普勞圖斯、意大利即興喜劇和莫裡哀的喜劇手法,創作瞭一批以丹麥生活為背景的喜劇。代表作有《山上的耶柏》(1722)和《政治工匠》(1723)等。

  18世紀中葉,丹麥戲劇一度衰落,1775年尼托夫劇院的建立標志丹麥劇場藝術的新發展。尼托夫劇院(現名“丹麥皇傢劇院”)上演瞭佈魯恩(1745~1816)的《紮裡尼》(1772),該劇被認為是丹麥第一部標準悲劇。18世紀後期出現的最重要劇作傢是埃瓦爾德(1743~1781),他受P.高乃依和W.莎士比亞的影響,創作瞭以丹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悲劇《巴爾德之死》(1773)和具有強烈浪漫色彩的《漁夫》(1779),為19世紀初丹麥浪漫主義戲劇運動打下瞭基礎。

  19世紀浪漫主義劇作傢提出“更新民族喜劇”口號,把劇作內容從反映市民生活轉為描繪丹麥的自然、歷史和鄉土風情。這時產生的一批喜劇作傢,以海貝格(1791~1860)為代表,作品有《四月的愚人們》(1826)等。另一位浪漫主義劇作傢A.G.歐倫斯萊厄受J.C.F.席勒和J.W.von歌德的影響,側重寫丹麥歷史事件,歌頌丹麥民族英雄,有《阿拉丁》(1805)和《聖奧拉夫》(1836)等作品。

霍爾堡劇作《大驚小怪的人》劇照

  丹麥浪漫主義戲劇有明顯復古和脫離現實的傾向。著名文藝理論傢G.佈蘭代斯(1842~1927)提倡文藝批評社會、幹預現實。他的理論通過易卜生和J.A.斯特林堡的劇作影響瞭20世紀初丹麥戲劇。H.伯格斯特拉姆(1868~1914) 仿效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創作出《林格加德公司》(1905)和《夫人茶點》(1910)。納坦森(1868~1944)寫瞭討論丹麥資本主義社會傢庭關系的《四壁之內》(1912)。S.伯爾伯格(1898~1947)在斯特林堡表現主義劇作影響下,強調對個人心理的研究,代表作有《沒有一人》(1920)等。這一時期的劇作傢還有G.威德(1858~1914)和 H.德拉克曼(1846~1908)。他們強調戲劇的娛樂作用,致力於形式上的實驗。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丹麥戲劇出現兩大傾向,一是主張繼承進步傳統,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紀30~40年代的O.P.L.費舍爾(1904~1956),著有《孩子》(1936)、《替罪羊》(1938)和《月中人》(1951)等。第二種傾向是一些作傢既對資本主義現實不滿,又充滿失望和頹廢情緒,表現出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他們的作品多具表現主義或象征主義特色,經常在舞臺上表現夢境、幻覺和潛意識。代表作傢有蒙克(1898~1944)、阿貝爾(1901~1961)和索亞(1896~  )。蒙克著有《理想主義者》(1928)、《單詞》(1932)和《罪犯和聖賢》(1933);阿貝爾著有《失去的旋律》(1935)和《夏娃為關心孩子的時代服務》(1936);索亞著有《我是誰?》(1932)、《尼爾松爵士拿掉瞭遮羞佈》(1934)和《我的高帽》(1939),索亞在20世紀50年代還創作瞭一批所謂“新現實主義”戲劇作品,以反戰為主題,如《獅子穿上緊身衣》(1950)等。

  20世紀50年代,有些劇作傢為尋找新的社會道德基礎,重新提倡“人本主義”,如佈朗納爾(1903~1966)寫的《同胞們》(1952)強調人類的互相關心。還有一些劇作如梅思林格(1917~  )的《明日》(1950),表現瞭對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失望。

  20世紀60年代,奧爾森(1923~  )繼承30年代左傾戲劇傳統,著有《少年之戀》(1962)、《俱樂部宴會》(1966)、《娜拉走後去哪兒》(1968)和《諂媚者》(1969)等。另一位重要的左派劇作傢是L.彼得森(1934~  ),著有《女人就是懲罰》(1965)等。流行於30~40年代的“時事諷刺劇”這時更加成熟活躍,尤其盛行於大學校園,主要劇作傢有K.裡夫博約格(1931~  )等。和左派戲劇形成對照的是反映資產階級個人危機的荒誕劇,主要作傢是L.潘杜羅(1923~1977),著有《提箱》(1962)和《地下室的吃人者》(1962)。後來又有J.埃恩伯(1932~  )和 A.麥德森(1939~  )。前者著有《丟失的侏儒》(1962),後者著有《生活片斷及其他》(1967)等。

  20世紀60年代丹麥戲劇的一個重大發展是電視劇的興起,它對傳統和實驗性的舞臺劇有強烈沖擊。重要的電視劇作傢有羅納爾德(1928~  ),著有《為一人拳擊》(1964)、《進一步通知才到達》(1967)和《我要拿回我的一切》(1971)等。彼得森是丹麥廣播劇的重要作傢,作品有《肯定生活》(1969)和《來吧,吉卜賽人》(197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