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de夏多佈裡昂

  法國作傢。生於佈列塔尼省一個沒落的封建貴族傢庭。他到過美洲,聲稱要從北美尋找一條連接兩大洋的通道。1786年以士官生投身軍界,曾任陸軍中尉,由親戚引薦至巴黎,在宮廷行走。路易十六被推翻,他自以為有“勤王王”的資格,從美洲趕回法國,加入孔德親王的僑民團,參加反革命軍事行動,在僅有的一次戰鬥中受傷,隨軍退入比利時。後去英國,在倫敦開始寫作,並發表他的第一部作品《論古今革命》。這時他抱懷疑主義態度,宣揚個人自由,看不出革命有什麼意義,同時寫《美洲遊記》(1827)和《納切茲人》(1826)。

  夏多佈裡昂曾投靠拿破侖。1801年被任命為駐羅馬使館秘書。1804年拿破侖政府處決瞭波旁王朝的繼承人恩季安公爵,夏多佈裡昂辭職回巴黎,主持舊文藝的支柱《信使報》,和斯塔爾夫人等結成反拿破侖的政治集團。

  夏多佈裡昂的第一部小說《阿達拉》是《基督教真諦》的一章,提前於1801年出版單行本。小說女主角阿達拉是北美洲森林裡未開化民族酋長的女兒,她愛上瞭在戰爭中被俘的另一未開化民族的青年夏克達,曾兩次冒生命危險救活夏克達,並跟他一同逃跑。阿達拉是基督教徒,不能和非教徒結婚。她怕自己抵不住愛情的進襲,暗中服毒自殺,成為愛情與宗教矛盾的犧牲品。這是法國第一部浪漫主義小說。阿達拉的悲慘命運和小說中異域風光的描寫,十分動人。

  他的第二部小說《勒內》(1802)也是《基督教真諦》的一章。小說主人公勒內出生時就斷送瞭母親的性命,親人都拋棄瞭他,隻剩下他和胞姊亞美麗。亞美麗又堅決要求出傢修行,當勒內送她入修道院落發的一刻,她在他耳邊吐露瞭真情:她對胞弟發生瞭愛情,為瞭恪守宗教道德規范,二人必須分手。從此勒內孑然一身,孤獨憂鬱,最後不得不遁跡蠻荒絕域。作品出版後影響極大,勒內一時成為典型的浪漫主義英雄,憂鬱被稱為勒內式的“世紀病”。

  在倫敦流亡時期,夏多佈裡昂得到母親和姐姐被革命政權處決的兇耗,於是恢復瞭宗教信仰,他的重要著作《基督教真諦》是這次信仰轉變的產物。他從早年的懷疑主義思想一變而以基督教的宣道者自居。他攻擊18世紀的科學思想而強調宗教對內心的作用,為後來的浪漫主義文學提供理論基礎。他的這些論點在革命後有助於恢復天主教的威信,這正適合拿破侖的宗教政策。

  《納切茲人》是一部散文史詩,是《阿達拉》和《勒內》的續篇。它的主人公阿達拉所愛的那個未開化民族的青年戰士夏克達,現在已成老人,雙目失明,坐在樹下,對勒內敘說他自己的遭遇。從失掉阿達拉,他幾經變故,成為哲人,曾遊歷歐洲,在法國參觀凡爾賽宮。他參觀路易十四的朝會,隻有寓言詩作者拉封丹受到他的註意。和夏克達相比,文明世界的思想傢、科學傢、名人學士,隻能視為智慧上的侏儒。這篇作品和18世紀啟蒙運動哲學傢的哲理小說形成對立。

  1811年,夏多佈裡昂被法蘭西學院選為院士。1814年,拿破侖下臺,他發表政論《論波拿巴和波旁王朝》,受到路易十八的贊揚。他以極右派面目出現,被選為貴族院議員,先後出使柏林和倫敦,並任外交部長。但他傾向“君主立憲”,為復辟政府所忌,不久,即被擠下臺。晚年作品有《論英國文學》、《歷史研究》、《隆賽教士的一生》和譯作《失樂園》。最後完成的《墓畔回憶錄》是一部6卷本的長篇巨著。

《阿達拉》插圖

  夏多佈裡昂是寫景巨匠,他留有多篇月夜寫景:沙漠中的月色,海上月色,草原上的月色,城堡上的月色等。他的散文韻調悠揚,富於詩意。夏多佈裡昂是法國文學史上優秀散文傢之一。

  

參考書目

 P.Moreau,Chateaubriand, Paris,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