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F.席勒

  德國詩人、劇作傢。1759年11月10日生於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是外科醫生,在部隊裏當過軍醫,意志堅強,忠實勤奮,篤信宗教。母親姓科特韋斯,是麵包師的女兒。席勒誕生時他的父親正從軍出征,由善良良而虔誠的母親撫養長大。他有一個長兩歲的姊姊克裡斯托菲娜。1766年舉傢遷往公爵行宮所在地路德維希堡。席勒幼年受牧師默澤爾的啟蒙教育,後進拉丁語學校,成績優異。他童年就喜歡看歌劇,學演戲,仿效牧師說教。原想修習神學,但1773年初,不顧他本人和傢庭的意志,公爵把13歲的席勒選進瞭他創辦的軍事學校。這所學校制度嚴格,對學生實行專制教育,被詩人舒巴特稱之為“奴隸養成所”。但這裡有思想進步的教師,其中阿貝爾對席勒影響很大。除哲學外,他還給瞭席勒文學方面的知識。席勒最欣賞的是克洛卜施托克的《救世主》和莎士比亞的《奧瑟羅》。席勒通過他接觸到學校嚴禁的狂飆運動文學,如劇作傢萊澤維茨、克林格的作品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古希臘作傢普盧塔克和法國啟蒙思想傢盧梭的作品。席勒從1776年起,即在雜志上發表一些抒情詩試作,如《贈勞拉》和《夜晚》。這時期發表的幾部劇本則已失佚。學校鐵一般的兵營紀律促進瞭他的反對專制、向往自由的革命思想。他開始秘密地寫反抗暴君的劇本《強盜》。1780年底,他畢業後在一個步兵旅當軍醫,月俸微薄,不敷溫飽,深為失望。

  《強盜》寫成之後,席勒於1781年把它送到瞭公爵領地之外的曼海姆出版,次年在那裡公演,引起廣泛註意。作者稱劇中主人公卡爾為“通過自己的心靈,學習莎士比亞的風格寫成的”一個形象。卡爾因弟弟弗蘭茨的離間,不容於傢庭而流為強盜。作者用濃烈的色彩,歌頌瞭哥哥的正直豪俠,揭露瞭弟弟的陰險兇狠。作品揭露瞭當時政治和宗教的腐敗黑暗。恩格斯稱這部劇是“對於一個敢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胸襟豁達的青年的贊美”,它是一部“暴君見瞭定要焚毀的書”。有人評論說:“如果我們要期待一個德國的莎士比亞,那就是他。”演出時,觀眾情緒激昂,給已經平靜下來的狂飆突進運動掀起瞭新高潮。公爵禁止他再寫“喜劇和這一類東西”,但席勒已經開始寫第二部劇本《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他編選的《1782年詩歌選》也在此時出版,選集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詩。

  席勒為對公爵的暴政表示反抗,於1782年9月22日黑夜,趁公爵宴會狂歡之際,偕友人逃出斯圖加特到達曼海姆。他腰無分文,但對自己的文藝使命和人類光明前景充滿信心。他生活艱難,靠友人接濟,困居曼海姆附近的一傢小客店,用瞭7個星期的時間,寫成第三部劇本《路易絲·密勒林》,後改名為《陰謀與愛情》。同年12月,席勒接受同學沃爾措根母親的延攬,到她在邁寧根附近的鮑爾巴赫莊園居住;同時《斐愛斯柯》已由出版商接受出版,生活才得較為安定。在鮑爾巴赫,計劃寫另一部劇本《唐·卡洛斯》。席勒經常到邁寧根圖書館讀書,結識館員賴因瓦爾德,後來賴因瓦爾德成為他的姐夫。1783年7月,席勒回到曼海姆,劇院經理達爾培聘他為劇院詩人,約定一年內交3部劇本。

  《斐愛斯柯》和《陰謀與愛情》先後在1784年1月和4月演出。《斐愛斯柯》寫16世紀中葉意大利西岸熱那亞共和國一次貴族結黨反叛執政公爵的故事。首領斐愛斯柯伯爵是個陰謀傢、野心傢,企圖在奪得政權之後厲行獨裁,他的好友梵利那忠於共和制度,發現瞭他的意圖,在他快將成事之際,把他推落水中。故事的結局曾經三度修改,但演出情況並不理想。《陰謀與愛情》的演出卻又恢復瞭《強盜》演出時的盛況。這部市民悲劇描寫某邦宰相兒子斐迪南愛上瞭樂師女兒路易絲。宰相和秘書用陰謀破壞兩人的愛情。斐迪南中計,毒死瞭自己和路易絲。宰相歸罪於秘書,秘書揭發宰相害死前任的罪行,兩個歹徒暴露瞭彼此的兇殘面目。這是席勒青年時代最成功的一部劇本,反映瞭當時德國統治階級政治的腐敗,生活的侈糜,精神的空虛,宮禁的穢行。恩格斯說它的“主要價值就在於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這部劇演出的成功給處在困境中的席勒以精神上的鼓舞。1784年12月,經卡爾普夫人介紹,在達姆施塔特的宮廷裡,席勒當著來訪的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朗誦《唐·卡洛斯》第一幕。公爵贈給他魏瑪顧問的稱號。席勒對卡爾普夫人的感激逐漸轉為愛戀,但這愛戀是無望的。《熱情的奔放》和《斷念》兩首詩表達瞭這兩種感受。1785年,席勒在曼海姆創辦刊物《萊茵塔莉亞》,在刊物上發表《唐·卡洛斯》初稿片斷。

  席勒於貧病交加中,接受瞭克·克爾納等4人的邀請,於1785年4月前往萊比錫。克·克爾納是解放戰爭中著名詩人特·克爾納的父親,對文學和科學都有修養,他對席勒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給予很大幫助,是席勒畢生忠實的良友。席勒住在萊比錫附近的小村數月,深深感到友情的溫暖,激發他寫成名詩《歡樂頌》。同年秋,席勒隨他們遷居德累斯頓,寫成中篇小說《失去榮譽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視鬼者》,同時完成《唐·卡洛斯》。

  《唐·卡洛斯》寫16世紀西班牙宮闈的故事。王子卡洛斯因未婚妻伊麗莎白被國王奪去,懷恨在心。他的好友波沙和王後都勸他放棄個人愛情,到尼德蘭去拯救受西班牙暴政壓迫的人民,但國王不允。這時波沙得到國王的寵任,正在設法消除國王對王後和王子的疑忌,王子不知內情,做出瞭使自己和王後毀滅的行動。波沙阻止不及,隻得犧牲自己,拯救朋友。他剛對王子說明原委,被國王遣人殺死。王子正想按照他的安排和王後訣別,逃出國境,已落進國王和宗教法庭手裡。這部劇在5年寫作過程中,形式和內容都有改變,由散文改為韻文,由宮廷愛情悲劇發展為政治悲劇。這些改變表明席勒的世界觀和對未來時代的想象發生瞭變化。這時狂飆運動已經衰歇,進步的知識分子所憧憬的一場真正的反抗統治者的群眾運動,面對著當時“怯懦狹隘,軟弱無力,無任何開創能力”(恩格斯)的小市民,感到沮喪絕望。《唐·卡洛斯》是席勒青年時代最後一部劇本,也是他的文藝創作從狂飆突進時期進入古典時期的一個過渡。

《強盜》插圖

《陰謀與愛情》插圖

  席勒感到德累斯頓思想界的貧乏,向往詩人薈集的文藝中心,於1787年7月應卡爾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瑪。經她的介紹,訪問瞭前輩詩人維蘭德和赫爾德。維蘭德批評瞭他的《唐·卡洛斯》,卻對他朗誦的《尼德蘭獨立史》推崇備至,並約他為刊物《德意志信使》撰稿。赫爾德對他的作品很陌生,但讀瞭《唐·卡洛斯》之後,說它“有許多優美的地方,而且才華橫溢”。但席勒感到需要學習,毅然放下寫作,從1788至1795年研究歷史和康德哲學。1787年11月,他到邁寧根探視他的姊姊和賴因瓦爾德,訪問瞭沃爾措根夫人,由她介紹結識倫格費爾德夫人和她的兩個女兒卡羅莉娜和夏洛特。夏洛特便是詩人日後的妻子。1788年,歌德自意大利歸國,她們為兩大詩人安排瞭會面。這時《尼德蘭獨立史》已經完成並有一部分發表在《德意志信使》上,表現瞭詩人精辟的史學見解和氣勢磅礴的格調。《論唐·卡洛斯書信》也在這時發表。同時鉆研古代文藝,閱讀荷馬史詩,翻譯歐裡庇得斯的劇本,寫成《希臘的神祇》、《美的宗教》、《藝術傢》等詩。1789年3月經歌德介紹到耶拿大學任歷史教授。他初次的講題是《什麼是和為什麼研究世界史?》,受到大學生們熱烈歡迎。1790年2月與夏洛特結婚。

  1792年,《三十年戰爭史》出版,席勒在這部著作裡著力描寫華倫斯坦和古斯塔夫·阿道夫。是年,席勒和克洛卜施托克、華盛頓等同時獲法國國民會議頒發的榮譽公民狀。席勒最初熱烈擁護法國革命,但在路易十六斷頭之後,不滿意雅各賓黨人的政策,曾感慨地說:“所有的政治希望都失落到幾世紀以後去瞭。”他決心通過文藝來挽救墮落的人心。早在1785年已發表過論文《把舞臺作為道德的學校》。自1791年開始研究康德哲學後,他在1793至1795年,寫成《論悲劇藝術》、《論秀美與莊嚴》、《論激情》等論文10多篇,其中最重要的是《論人的審美教育書簡》27篇(1795)和《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1796)。在《書簡》裡,他主張通過美育即文藝使人類達到和諧亦即是沒有矛盾的境界。他說:“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瞭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之外,沒有別的途徑。”又說:“隻有審美趣味,才能給社會和諧。”在《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裡,他認為“詩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尋自然,前者成為素樸的詩人,後者成為感傷的詩人”。素樸詩人反映現實,感傷詩人表現理想;歌德屬於前者,他自己屬於後者。這篇論文較早地指出文藝的兩種不同創作方法,對歐洲文化和文藝的發展作瞭精辟概括的總結,曾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文藝論文的高峰”。在席勒的論文裡,正和他的戲劇一樣,“也顯出瞭詩人的雙重性格,他一方面遁入所謂美的王國的假象領域,一方面卻對德國社會和階級情況作瞭最高度的現實主義的反映”(漢斯·邁耶)。由於研究歷史,他清楚看到人民是推動歷史的力量,美的王國並沒有妨礙他在戲劇創作中指靠“那些在發展中的、有前途的、雖然當時還沒有統治權的階層”(梅林),而為德國民族文學寫出不朽的現實主義的作品。

《威廉·退爾》手稿

  1793年9月,席勒到達路德維希堡探望父母,結識出版商科塔。他們商定出版文藝刊物《季節女神》,後又出版《文藝年鑒》。通過《季節女神》,席勒和威廉·洪堡的交誼日益密切。洪堡、克爾納和歌德成為席勒一生中的三個好友。歌德對席勒函邀參加《季節女神》表示將“愉快而全心全意地合作”。他們在一次科學報告會之後相遇,訂為深交。兩大詩人的結交給瞭德國民族文學巨大的貢獻。歌德已經衰憊的創作精力經席勒的激蕩而又旺盛起來,獲得瞭“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幫助,從唯心主義的哲學探討中擺脫出來,面對現實。兩人的書信達千餘封,歌德說這是“贈給德國,甚至是人類的一份厚禮”。兩人各把新的創作精力用在詩上,席勒寫瞭若幹哲理詩。他們鑒於當時文藝界需要痛下針砭,在《文藝年鑒》上發表許多短小精悍的警語詩《贈辭》,引起反對者的抨擊。兩人改寫敘事詩,因此1795年被稱為“敘事詩年”。席勒的敘事詩如《潛水者》、《手套》、《波呂克拉特的指環》、《去鐵匠鋪的路上》、《伊畢庫斯的鶴》以及後來的《人質》、《鬥龍記》等,都是對高尚德行如信義、勇敢等的歌頌,具有戲劇性的緊張情節,格調優美,語言生動,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成為他在戲劇以外取得的最大文藝成就。

  此後席勒繼續戲劇創作,劇本《華倫斯坦》三部曲於1799年寫成(第1部《華倫斯坦的軍營》,第2部《皮柯洛米尼父子》,第3部《華倫斯坦之死》),這是席勒最大的一部歷史劇,取材於三十年戰爭史。劇本忠實地描寫客觀史實,作者控訴瞭戰爭的罪惡,表達瞭德國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統一的國傢的願望。這部劇演出的盛況使席勒決心把畢生精力獻給舞臺。1799年12月席勒舉傢遷往魏瑪,翻譯並改寫瞭許多劇本,如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皮卡爾的喜劇《寄生蟲》和《侄子當叔父》,拉辛的《菲德拉》,並為劇院排演歌德的《埃格蒙特》、萊辛的《智者納旦》等劇。他改寫意大利作傢戈齊的《杜朗多》一劇,抒發瞭他對中國被壓迫的婦女的同情。

魏瑪民族劇院前席勒和歌德銅像

  1801年,席勒完成一部描寫16世紀英吉利和蘇格蘭兩女王間矛盾沖突的劇本《瑪麗亞·斯圖亞特》。蘇格蘭女王因國內叛亂,避難到英吉利。英吉利女王伊麗莎白不但不予接待和援助,反而為瞭政治目的,把她拘禁起來,後又把她羅織在謀刺女王案內,判處死刑。作者在這裡一方面替瑪麗亞洗雪罪名,一方面揭露伊麗莎白的偽善面目,批判她濫用權力的暴政。她是代表新教並使英吉利繁榮昌盛的進步力量,作者卻站在代表舊教的瑪麗亞一邊。作者擺脫瞭歷史背景,隻描寫瑪麗亞被判處死刑到執行之間3天的遭遇。全劇情節緊張,充滿懸念,而且有一些驚心動魄的場面,深深吸引瞭觀眾。

《華倫斯坦的軍營》插圖

  1801年,席勒又完成劇本《奧爾良的姑娘》,描寫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女英雄貞德的事跡。這時拿破侖的侵略軍已成為德國民族的威脅,作者使她通過神力來完成法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高度戲劇藝術和現實社會內容的結合。這部劇作被譽為德國解放戰爭的前奏曲,對1813至1815年的解放戰爭起瞭積極作用。這年席勒還寫成名詩《一個新世紀的開始》。1802年11月,魏瑪公爵封贈席勒為貴族。

  1803年,席勒完成模仿希臘悲劇的《墨西拿的新娘》。他把希臘悲劇的命運觀點和合唱隊搬上舞臺。作者設想把古希臘的神話、基督教和土人的迷信錯綜交織起來,背景放在10世紀中諾曼人統治下的西西裡島的墨西拿。構成戲劇沖突的是由於不相識的兄妹相愛而產生的兄弟仇殺。席勒在為這出戲寫的《論悲劇中合唱隊的運用》中說,“合唱隊可以擺脫劇情的拘束,縱論到未來和過去……抽繹出人生的結論,說出智慧的教義”,他要以“一種大膽的抒情的自由,用神祇的步伐逍遙在人事的高峰上面”。

  1803年,席勒完成他的最後一部劇作《威廉·退爾》。這年正值拿破侖占領瑞士。早在1796年,拿破侖的侵略戰爭已波及席勒故鄉,他的父母姊妹都在法國駐軍的勢力下生活過。1801年德國與法國簽訂和約,使萊茵河左岸土地全部淪陷。對祖國和自由的熱愛使席勒回到重大的時代問題上來。他把1307年冬瑞士人民結盟推翻奧皇統治的史實和瑞士民間關於退爾的英雄傳說巧妙地結合起來,塑造出一個反抗異族統治和封建統治、進行解放鬥爭的典型。它是席勒嘔心瀝血的一部作品。這部劇本於1804年3月在魏瑪和萊比錫演出時,受到群眾熱烈歡迎,被看成是一部有高度現實意義的愛國劇本,是喚起人民民族意識和反抗外侮的有力呼聲。德國1848年革命前後,各地劇院也都演出《威廉·退爾》。

席勒在魏瑪的故居

  1804年,席勒在貧病交困中開始寫新的劇本《德梅特裡烏斯》。作品反映17世紀初俄國爭奪王位繼承的史實,但隻完成瞭兩幕。沉疴與新疾終至不治,於1805年5月9日逝世。遺體於1827年遷葬魏瑪陵墓,後來歌德也安葬於此,稱為“歌德席勒合陵”。

  席勒的劇作在中國先後譯出的有:《威廉·退爾》、《強盜》、《華倫斯坦》、《奧爾良的姑娘》、《陰謀與愛情》、《斐愛斯柯》、《唐·卡洛斯》等。《威廉·退爾》曾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改編上演,《陰謀與愛情》於1959年在北京上演。

《陰謀與愛情》劇照

  

參考書目

 Walter Muschg,Schiller,Die Tragödie der Freiheit, Bern u. München,1959.

 Benno von Wiese,Friedrich Schiller,Stuttgart, 1963.

 Reinhard Buchwald, Schiller,Leben und Werk, Frankfurt,1966.

 H. Koopmann,Friedrich Schiller,Stuttgart,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