К.Д.烏申斯基

  俄國教育傢。1844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846年任雅羅斯拉夫的捷米多夫高等法律學校代理教授,後因拒絕沙皇政府審查教學大綱,被免除教授職務。1854年以後,曾任加特契納孤兒學院教師和學監、斯莫爾尼學院學監,,對學校生活制度及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瞭改革,成為女子教育方面的進步活動傢。他在擔任學校學監的同時,還為雜志撰稿,發表瞭《論教育著作的益處》(1857)、《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1857)、《學校的三個要素》(1858 )等論文。1860年起,任《國民教育部雜志》編輯,由於他反對農奴制度,以及從事女子教育的改革活動,1861年被解除職務,之後派遣國外考察教育。在國外,他編寫瞭《祖國語言》(1864)等教科書,撰寫瞭教育心理學著作《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試作)》兩卷集(1867;1869),並收集瞭第三卷的資料。他於1867 年回國,1870年病逝。

  烏申斯基是解放農奴的擁護者,但他的思想基本屬於貴族自由派。他的哲學觀點充滿著矛盾,既贊同C.R.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並主張把心理學建立在生理學的基礎上;卻又認為唯物論和唯心論同樣是片面的,聲稱物質是惰性的,精神才是積極的。他基本上是一個唯心主義者。

  烏申斯基對教育教學各個方面都有精辟的論述。在他的教育體系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關於教育目的、原則和本質。他認為教育是形成人的有目的的過程,“完善的教育可以使人的力量:體力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達到極限”。他把培養人的個性放到重要的地位,要求培養愛祖國、愛勞動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和性格,豐富的感情,成為真正的、公允的、受人尊重的人。他賦予勞動教育以特別重要的意義,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人在生活中勞動,為此,需要智力發展、道德完美和身體健康。他說,勞動不僅是一個人發展的條件,而且沒有它,人就會失去一切,失去人的品格。

  民族性是烏申斯基教育體系的基礎。他所理解的民族性是:①深信人民有強大的創造力量;②國民教育應該還給人民,使新生一代都能受到義務教育;③培養愛國主義情感;④實施民族語教育。他認為人民的主要創造表現在語言上。但他把宗教和傢長制也認為是民族性的內容,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消極的一面。

  烏申斯基把教學理解為教師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是學生從不知上升到知的過程。他要求根據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來建立教學過程。他在瑞士完成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揭示瞭教學的心理內容,成為他的教學論基礎。他主張教學必須充分註意兒童的興趣,但認為學習首先是意志過程,反對把學習變為遊戲。他提出瞭教學的教育性問題,主張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他還論述瞭教學的直觀原則、量力性原則一貫性原則以及掌握知識的徹底性和持久性原則。他認為,隻有正確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

  烏申斯基非常重視師資的培養。他認為教師有極大的教育力量,這種力量是任何教材所不能代替的。他主張教師必須是學生的良好榜樣,必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他還非常重視未來教師的教育實習,主張師范學校應附設“實習學校”。他說:“師范學校沒有實習學校有如醫學系沒有醫院;而沒有理論的教育實踐有如庸醫巫術。”

  烏申斯基的教育體系在俄國影響極深,他所編寫的教科書《兒童世界》(1861)、《祖國語言》等使用瞭將近50年之久,他的教育體系中的許多見解對十月革命後蘇聯的教育學也有很大的影響。他被認為是俄羅斯國民學校和教育科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