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後期和陳代所流行的一種詩歌流派。“宮體”之名,始見於《梁書·簡文帝紀》對蕭綱的評語:“然傷於輕豔,當時號曰宮體”。但這種風格的詩歌,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已開其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就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於他們周圍的一些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陳後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歷來對宮體詩的批評,多以為其中有不少以寫婦女生活及體態為內容,其實宮體詩內容並非限於婦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詠物之作,即使寫婦女生活的作品,格調低下的也隻占少數。總的的來說,宮體詩的情調流於輕艷,詩風比較柔靡緩弱。至於被稱為宮體詩人的蕭綱、蕭繹等人,也寫過不少清麗可讀之作,至於庾肩吾、徐陵等,更有一些比較優秀的詩篇。

  從詩歌發展史上看,宮體詩起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詩風流於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體更趨格律化。《梁書·徐摛傳》稱徐摛“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這種“新變”正是宮體詩的形式特點。據有的學者統計,宮體詩中符合律詩格律的約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基本符合的數量尤多。這說明“宮體詩”對後來律詩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至於它用典多、辭藻穠麗的特點,對後世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唐代的李賀和李商隱的詩,顯然曾吸取過“宮體詩”的某些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