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萬佛寺遺址。清光緒八年(1882)以來,陸續出土殘佛像、佛頭、菩薩像、伎樂天像、須彌座等約200餘件,現均藏於四川省博物館。石刻造像紀年從南朝宋元嘉二年(425)至唐大中元年(847)等。其中宋元嘉二年淨土變石刻為已知南朝有紀年造像中最早的一件,惜已流出國外。萬佛寺石刻造像填補瞭南朝雕刻史的空白,對研究四川雕刻藝術的發展,也有重要價值。

  萬佛寺造像從造型上,可分為早期期(南朝宋至梁)和晚期(北周至唐)。早期的面型方正;晚期的面型圓潤,肌肉豐腴,但又勻稱秀靜。對人物的刻畫比例勻稱,合乎生理解剖。萬佛寺造像具有較濃厚的地方特色,表現在:①題材方面。它大部為釋迦立像和觀音立像,很少有北方流行的釋迦多寶並坐像、交腳彌勒像、思惟像及雙觀音像。②裝飾和佈局方面更有顯著的差別。如大同三年(537)釋迦立像胸前的結帶刻著華麗的花飾和珠飾,天和二年(567)的菩薩像的足蹬草履。中大同三年(548)觀音立像龕正中雕觀音,後面又雕著4弟子、4菩薩;前面雕著兩踏象力士,像座正面雕8伎樂天,龕側又雕著持杵力士等。

  萬佛寺石刻造像,雖有較濃厚的地方色彩,但風格、手法與北方造像,尤其是龍門石窟造像相接近。如佛像多有六朝名士瀟灑飄逸的風韻,衣服多是雙領下垂大衫、胸前小結的形式。早期菩薩像的披巾由兩肩下垂至腹部成叉形,然後反至肘上;後期的由兩肩下垂至腹,通過一環,反至肘上。以及持降魔杵、怒目披衫著裙的力士等,也都具有北方造像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