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長篇英雄史詩。主要流傳在藏族地區,在蒙古族、土族、納西族等地區和不丹、尼泊爾等國傢的某些地區也有流傳。

  《格薩爾王傳》的內容 《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的集體創作,約有100多部,迄今發現的藏文版本,已達50多部。《格薩爾王傳》在口頭說唱中,藝人隨時有所增減,內容原不十分固定。有人記錄整理成書,並輾轉傳抄,甚至被刻成木版印刷,這就使許多名篇逐漸形成固定或半固定的的書面文學。但這些刊本出自多人之手,形成不同的異文,再由藝人在傳唱時不時加工,內容愈加豐富,情節也更加生動。

  現在流傳於世經常演唱、比較重要的大約有30部左右,即《天嶺卜筮》、《英雄誕生》、《十三軼事》、《賽馬稱王》、《世界公桑》、《降服妖魔》、《霍嶺大戰》、《薑嶺大戰》、《丹馬青稞國》、《門嶺大戰》、《大食財國》、《蒙古馬國》、《阿乍瑪瑙國》、《珊瑚聚國》、《卡切玉國》、《香雄珍珠國》、《朱孤兵器國》、《雪山水晶國》、《白利山羊國》、《阿塞鎧甲國》、《米努綢緞國》、《中華與嶺國》、《松嶺大戰》、《提鳥讓玉國》、《打開阿裡金窟》、《開啟藥城》、《地獄與嶺國》、《西寧馬國》、《射大鵬鳥》、《安置三界》等,分別敘述瞭天神降生人世、掃除一切暴虐勢力、拯救黎民百姓;格薩爾在賽馬會上奪魁,成為嶺國國王;格薩爾率領大軍降服霍爾、救回王妃珠牡;格薩爾降服薑國、保衛鹽海;格薩爾打開阿裡金窟,救濟人民;格薩爾與周圍各國交戰,取得青稞、馬匹、牛羊、珊瑚、玉石、兵器、綢緞、瑪瑙、珍珠,壯大瞭嶺國;格薩爾老年將王位傳給侄子、自己重返天界的故事。史詩中的格薩爾有超人的智慧和本領,一生征戰,打敗瞭一切敵人,取得瞭一系列勝利。它以幻想式的誇張手法把格薩爾神化,表達瞭人民的某些願望,也曲折地反映瞭歷史上復雜的部落、民族關系。這是《格薩爾王傳》分部本的大致輪廓。

《格薩爾王傳》貴德分章本插圖

  在分部本流傳的同時,另有分章本也在流傳,即把格薩爾一生的主要事跡,寫在一個本子裡,其中分為若幹章。這種分章本,可能早於分部本,是較早的歌唱記錄。現有青海貴德分章本,共分五章:天神章、降生章、結婚章、降服妖魔章和降服霍爾章。它顯然是很不完整的,隻能算是一個雛型。在拉達克地區,也有一個分七章的分章本在流傳。

  史詩產生的年代及主題思想 《格薩爾王傳》的產生年代,研究者尚無定論,一說產生於11世紀,一說產生於13世紀,也有人認為產生於15世紀。可以斷言,規模如此宏偉的史詩,決非一個世紀所能完成,也不是幾個人的創作。從藏文本的某些部存在漢族古典小說影響的痕跡看,創作時間應不會太早。幾個世紀以來,在演唱中,不斷有所發展,卷帙也在不斷增加。《格薩爾王傳》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是藏族社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處於分裂割據、動蕩不安的局面。一方面,統治者之間為瞭爭權奪利,彼此征戰不息;另一方面,統治者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迫使人民遭受極大的災難,因而人民盼望有一個愛護百姓,英勇聰明,能夠外禦強敵、內修政務的賢明國王出世。在這樣的條件下,《格薩爾王傳》也就應運而生瞭。

《格薩爾王傳》世界公桑之部插圖

  《格薩爾王傳》的主題思想,一是為民除害,保護百姓;二是反對侵略,保衛傢鄉;三是擴大財富。改善生活。史詩中格薩爾經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鬥爭並取得勝利體現瞭這一主題,並使得格薩爾成為人民心目中最高大、最理想的英雄典型。為瞭使格薩爾這個英雄人物更豐滿、更典型,每一卷都調動瞭各種藝術手段,安排瞭生動的情節,進行瞭精心的塑造。

  史詩在第一部《天嶺卜筮》中,明確授予格薩爾“降伏妖魔、抑強扶弱、救護生靈、使善良百姓能過上太平生活”的使命。格薩爾也宣稱“世上妖魔害人民,抑強扶弱我才來”;“我要鏟除不善之國王,我要鎮壓殘暴和強梁”。在格薩爾一生的活動中,也的確實踐瞭自己的諾言。例如,在《降服妖魔》中,格薩爾力排臣屬的勸阻,不顧愛妻的挽留,毅然奔赴北方去消滅那個以“一百個大人作早點,一百個男孩作午餐,一百個少女作晚飯”的魔王。另外,還可看到,格薩爾每當打敗入侵的敵人之後,所懲辦的也隻是挑起戰禍的個別罪魁,對敵國的一般臣民並不殺戳和騷擾,而且還要救濟貧苦人民,任用忠臣良將。

  格薩爾去北方降魔時,曾囑咐嶺國臣民:“不要揮兵去犯人,但若敵人來侵犯,奮勇抗擊莫後退。”這些話,始終是格薩爾和嶺國英雄的行動準則。如霍爾入侵嶺國時,受格薩爾委托代理國政的賈擦協尕爾召集臣民宣告:“國傢有難,大傢要團結起來,同心同德,努力殺敵,為民除害,為國立功。”他本人身先士卒,勇敢殺敵,最後戰死沙場。又如《保衛鹽海》之部,當薑國出兵奪取嶺國鹽海的消息傳來時,格薩爾說道:“薑地兵馬犯邊疆,寸土不讓不投降,花嶺大戰紫薑國,維護公益圖自強,保衛嶺國救百姓,保護飯食萬民享。”這次戰爭,盡管敵人十分強大,但是格薩爾率領眾英雄和人民,經過八年苦戰,終於取得最後勝利。

  《格薩爾王傳》在長期流傳中,也摻雜瞭某些不健康的思想,也有它歷史的局限性,如在某些篇章中,也有嶺國率先去侵略別國從而引起戰爭的事例,不少地方還宣揚瞭宿命論等唯心主義觀點,這是宗教思想在文學上的反映。

  史詩的藝術特色 《格薩爾王傳》之所以傢喻戶曉,經久不衰,除瞭具有積極的思想內容,代表瞭人民的願望之外,還由於它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

《格薩爾王傳》花嶺誕生之部插圖

  史詩以其雄渾磅礴的氣勢,通過對幾十個邦國部落之間戰爭的有聲有色的敘述,表現手法起伏曲折,跌宕有致,反映瞭6至9世紀以及11世紀前後藏族地區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表達瞭藏族人民厭惡分裂動蕩、渴望和平統一的美好理想,這是史詩現實主義的積極方面。同時,史詩又以綺麗的幻想賦予格薩爾以超凡的本領,把他塑造成天神的化身,能夠役使鬼神、支配自然的英雄人物,沒有不能戰勝的敵人,沒有辦不到的難事。其他如魔國的設想、地獄的描繪、鳥獸的特殊貢獻,也都充滿神奇色彩,象馬能忠諫、烏鴉能偵察等等,給史詩增加瞭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

  史詩刻畫人物極其生動形象,具有叩人心扉的藝術魅力。除瞭把格薩爾塑造得英武神奇、天下無雙之外,還塑造瞭一個美麗、堅貞、能幹、智慧的藏族婦女形象──珠牡。珠牡雖然生在富有之傢,但富有正義感,不肯嫁給大食財國的王子,寧肯愛戀備受迫害、窮苦潦倒的格薩爾,即使受到父母的斥罵,也毫不動搖,集中顯示瞭藏族女性的美好的心靈。當格薩爾前往魔國征戰、霍爾尋隙進犯的緊急時刻,她能團結嶺國英雄和人民奮起抵抗,在被圍困的三年中,她巧施妙計,穩住敵人,等待格薩爾回師,在被俘之後,她忍辱負重,毫不喪失信心,這一切,都較深刻地表現瞭藏族婦女的聰明勇敢和頑強堅貞的性格。

  史詩對總管王叉根老英雄的描繪,也十分感人。他深謀遠慮、洞察真偽、胸懷廣闊、顧全大局、忠心為國的崇高形象,通過一件一件的具體情節,令讀者由衷敬佩。其他英雄還有沖鋒陷陣、所向披靡、赤膽忠心、公正無私的賈擦,智勇雙全、百戰百勝,使敵人聞風喪膽的丹瑪,敢於沖殺、視死如歸的昂瓊等,在史詩中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瞭難忘的印象。

  史詩對反面人物,也刻畫得入木三分,使其兇相畢露,令人覺得可恨可惡。如超同對內傲慢狂妄、對敵卑躬屈膝的叛徒嘴臉;霍爾黃帳王的貪婪、殘暴、愚蠢、膽怯的醜惡本性,都寫得淋漓盡致,鞭撻瞭他們骯臟的靈魂。

  史詩充分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深深植根於藏族人民心中。唱詞大量吸收魯體民歌和自由體民歌的格律,使用瞭許多民間諺語和民間誦詞,因而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

  《格薩爾王傳》的搜集、研究及出版 《格薩爾王傳》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是研究藏族歷史、地理、社會、文化、宗教、風習、道德、語言等諸方面的重要文獻,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藏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因此引起瞭國內外文學界、學術界的廣泛註意和研究興趣。

  在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任乃強於40年代寫有《藏三國的初步介紹》、《關於藏三國》等文章,介紹瞭《格薩爾王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方面搜集各種版本、記錄口頭演唱材料,一方面印制藏文原本和漢文譯本。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印出藏文原稿48部,其中《霍嶺大戰》、《賽馬稱王》等有幾種不同版本。實際出版31部。60年代,青海組織專人譯出30多部,《霍嶺大戰》上部已出版。80年代初,甘肅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瞭《格薩爾王傳》的《貴德分章本》、《降魔伏妖之部》、《卡切玉宗之部》、《世界公桑之部》、《花嶺誕生之部》等。此外,為瞭加強搜集出版和研究工作,成立瞭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設立瞭《格薩爾》工作辦公室,這一史詩的搜集工作還被列為國傢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西藏自治區《格薩爾》工作小組,組織專門人員記錄民間藝人口頭說唱材料,註意手抄本和木刻本的搜集、整理,作出瞭顯著的成績。老藝人紮巴能說唱30多部,已錄音23部。此外,尚有藏北青年女藝人玉梅也能演唱數十部,一部分已錄音。青海、甘肅、四川、雲南有關部門,也都積極組織人力,在《格薩爾王傳》的搜集、翻譯和出版、研究工作中,開展多方面的活動。

  在國外,有些卷已有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譯本。1776年,俄國旅行傢帕拉萊斯出版過《格薩爾的故事》。1902年,法國弗蘭克從西藏搜集到關於《格薩爾王傳》的一些手抄本,並於1905年在印度出版瞭《格薩爾王本事》的藏英對照本。20年代,法國達維德尼爾曾在青海藏區,記錄瞭藏族藝人說唱的一部分《格薩爾王傳》,回法國後譯成法文,1931年在巴黎出版。以後,她又來中國,搜集到《霍嶺大戰》手抄本,她的法文譯本,還轉譯成英文。法國的石泰安也曾在四川等地搜集《格薩爾王傳》,1956年,他在巴黎出版《林土司與西藏的格薩爾王傳》,並寫成《格薩爾王傳研究》一書,於1969年在巴黎出版。匈牙利東方研究所研究員烏爾蓮,1981年在國際藏學研究會上,介紹瞭她所藏《格薩爾王傳》的木刻本及藏文本的內容、章節、語言特點,以及匈牙利對《格薩爾王傳》的研究情況。

《格薩爾王傳》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