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

  中國明代書法傢。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洪武十一年(1388)進士,永樂初任翰林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1407)貶為廣西參議,又改貶交趾。後下詔獄,永樂十三年正月,死於獄中。解縉縉善文,有才氣,著有《文毅集》、《春雨雜述》。

  解縉書法師法危素、詹希元。小楷書端莊精妍,有王羲之《黃庭經》遺意,但仍不脫臺閣體的束縛。後世所知名的是他的行草、狂草書。《自書詩》是其代表作品,具有一瀉千裡的氣勢。其筆法反覆偃側,或勁健沉著,或枯絲牽掣,極盡豐富變化之致,使他成為明初善書者中的佼佼者。但他的書法往往為氣所使,縱逸有餘,蘊藉不足。在草書《金剛經》等較為平庸的作品中,就表現出運筆純熟纏繞、縱蕩成習的弊病,這也是明初書法重視新奇妍麗,忽略含蓄的結果。

  解縉的書法理論見其所著《春雨雜述》中,內容有學書法、草書評、評書、書學評說、書學傳授等。他認為學書須先臨寫古人墨跡,才能書寫精熟,得自然之妙,指出學書有描拓、摹寫、仿意、默察、創新等手段和先後過程。他對筆法的變化,議論頗為詳盡精到。他把歷代書法的演變、書法傢的師承關系統貫下來,尤其對元、明之際的書學傳統,勾畫梗概十分詳明。對歷代書法傢,他特別推崇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魏晉書法傢。但解縉的這些書法理論,並沒有系統性,隻是隨筆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