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的特種手工藝品。即葫蘆器。相傳自原始社會就出現瞭瓢和匏制的樂器,至明代末年市上曾流行著一種模制的陽文詩句的方形葫蘆器,清康熙時出現瞭禦制禦用的匏器,其品種有瓶、盤、杯、碗等,上有陽文裝飾的山水、花卉、詩文及其他圖案。其方法是在葫蘆初結後,套上刻紋模子,待長成即為有紋飾的各種器物造型,經裁割後,或施漆墨,或鑲以象牙、玳瑁口,即成為不同形狀的器皿。因模內葫蘆由於日照與通風不足,不易長成,千百中僅成一二,所以尤為難得。故宮博物院藏有康熙年間的一套匏制制弦樂器堪稱代表之作,有阮、三弦、月琴、胡琴等,造型別致,紋飾優美,雖音響略差,但仍不失為樂器中的奇品。清末有位名叫梁九公的太監,善制匏器,所制有大如鬥的果盒和小件的耳環,花紋極細,有“梁九公制”款印,其中以制蟈蟈葫蘆最有名,有梁葫蘆之稱。

匏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