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巴贊

  法國電影理論傢、影評傢。1918年4月8日生於昂熱,1958年卒於馬恩河畔佈裏。1943年開始從事影評工作,後相繼擔任《法國銀幕》、《精神》和《觀察傢》等雜誌的編輯,50年代初創辦《電影手冊》,擔任主編。巴贊主張真實美美學,反對唯美主義,他創立瞭電影寫實主義的完整體系。電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起源的心理學和電影語言的進化觀是這個體系的哲學、心理學和美學依據。巴贊認為,電影的基礎是攝影,而攝影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電影的發明滿足瞭人類自古以來用逼真的摹擬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願望。巴贊提倡按照鏡頭一段落和景深鏡頭的風格拍攝影片,貶抑蒙太奇的功能,強調單個鏡頭自身的涵義和表現力,反對利用蒙太奇手法隨意分切、編排和組接鏡頭,從而破壞鏡頭的時空統一性。巴贊鼓吹“透明”電影,即任何技巧不顯形跡的電影。巴贊推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敏銳地覺察到這個電影流派的重大美學意義,系統地概括瞭它的藝術性能。巴贊的主要論著收入論文集《電影是什麼?》(4卷本),他的電影寫實主義理論體系對50年代西方電影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實際上他是法國新一代電影導演的精神領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的理論的實踐。

  70年代,在西歐興起的電影符號學對巴贊的電影觀念提出全面挑戰,批評巴贊的理論是純粹的“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