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歌會和歌節。在壯語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巖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稱。

  歌圩是壯族古老的風俗習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悠久的歷史。據說,唐朝時已經有瞭歌圩。如《廣東新語》卷八中載:“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684~709)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裡內聞歌名而來者……嘗與白鶴鄉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瑤、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十百層,鹹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宋代《太平寰宇宇記》卷之百六十三中談到竇州信宜縣及昭州平樂縣一帶風俗時載:“谷熟時裡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

  歌圩一般在節日時舉行,如:春節、三月三、中元節、中秋節等,也有臨時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規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萬人,小歌圩也有數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延續兩三天,白天唱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間舉行;晚上唱為夜歌圩,在村中舉行。每當歌圩來臨,壯族男女青年便著盛裝,帶上禮物,從四面八方向歌場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時分或夜幕降臨之際便形成對歌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對歌。有集體對歌,也有二人對歌。對歌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農事歌、花歌、盤歌等等。

  歌圩是壯族人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說愛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語言的高度提煉,具有生動、純樸、深刻的特點,歌詞有韻,能唱,易記,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經常交替運用。未婚青年在歌圩上自由地選擇心愛的伴侶,唱得情投意合的時候,便互相拋繡球(有些地區則互碰熟紅蛋)或贈禮物,從而建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