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在湖北武漢。創建於1913年。始名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後曾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武昌大學、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10月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設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19個系,8個研究所。

  學校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等曾在這裏從事革命活動。當“五四”、“五卅”、“一二·九”等革命運動爆發時,愛國師生都曾積極聲援,投入鬥爭。抗日戰爭期間,學校成成立瞭“抗戰問題研究會”,大批愛國青年奔赴抗日前線。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大師生投入瞭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武漢大學獲得迅速發展,為國傢培養瞭大量人才,據統計,1949~1982年,學校輸送瞭27000多名畢業生(其中研究生455人),比1913~1949年的36年畢業生人數總和增加瞭3倍以上。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逐步形成瞭誠實樸素、勤奮刻苦、嚴謹治學、勇於創新的學風。周鯁生、李達、李四光等曾先後任校長或主持校務工作,許德珩、鄧初民、黃侃、聞一多、曾昭倫、竺可楨、葉聖陶等著名人士與學者曾在學校任職或執教。

武漢大學外語系教授在輔導青年教師

  1983年,學校設17個系(46個專業):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法國語言文學系、新聞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經濟學系、經濟管理學系、法律學系、圖書館學系、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物理學系、空間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病毒學系。

  各專業的學制,本科多數為4年,少數為5年;專科2年,研究生3年。

  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全校普遍實行瞭學分制除開設政治理論、外語、體育等公共必修課外,共開設專業必修課340餘門,選修課280餘門。還實行瞭導師制和學術假期制,積極進行瞭教育改革的嘗試。

  1983-1984學年,全校共有學生6035人,其中本科生5476人,研究生559人,此外有留學生24人,進修生330人,短訓班學生298人,函授生602人,夜大學生453人。全校有教師1859人,其中有教授104人,副教授295人,講師814人。

  此外有11個研究所,有科研人員656人。文科先後出版瞭140多種學術著作,理科有109項科研成果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學校與法國政府簽訂瞭合作會談紀要;同美、法、日、英、聯邦德國等50多所大學建立瞭校際交流和協作關系。

  學校有110多個實驗室,一個計算中心和一個分析測試中心。圖書館藏書175萬餘冊。另有外國教材中心,收藏各類英、日、德、法文教材8000餘冊。還有體育館、運動場和天然遊泳池。(見彩圖)

武漢大學校景一角

武漢大學電波綜合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