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陸軍學校。光緒十一年(1885)李鴻章奏設天津武備學堂,為中國陸軍學校之始。學堂仿照外國陸軍學校辦法,挑選北洋各營中精健、聰穎、略通文義的“弁目”100餘人來堂學習。由湖北簡用道楊宗濂總理學堂事宜。教師聘用德國軍官教授天文、地輿、格致、測繪、算化及西洋行軍新法等課,並督率學生赴營演試槍炮陣式、建造臺壘、操習馬隊、步隊、炮隊及行軍、佈陣、分合、攻守諸式。由中國教習教授經史,進行忠義教育“以端其本”。一年畢業,發回各營任用,學習優等者,留堂作幫教習,或回回營作教師,轉相傳授,使北洋各營“全曉西洋近日行軍制勝之方”。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等,均為武備學堂學生。後清政府令各省添設武備學堂,各省均仿照天津武備學堂辦法,設立學堂,如江南陸師學堂、浙江武備學堂、山西武備學堂,以及隨後建立的保定軍官學校(即北洋軍官學校,原名保定東關大學堂)等。招生范圍,除收營內武弁外,有的學校還擴大招收20歲左右、身體健壯、文理通順的官員子弟和士紳子弟,前者為正課生,後者為附課生。修業年限,有一年的速成科和三年的正科。正科課程增設外文(德、英、日文)、歷史(中外戰爭交涉史、古代英雄事跡等)、地理及兵法研究等。此外,一些學堂還規定三年學成後,擇優出國,分赴各國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