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的結構。它決定於教學任務和內容,並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和內容服務。

  從教育史上看,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文化水準以及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不斷隨之發展變化。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中,多採用個別教學的形式,也間或有初級的集體教學形式。如中國漢代的太學,一方面採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另一方面採取以高年級學生教低年級學生的形式。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擴擴大教育對象,豐富教學內容,從而要求改革教學組織形式。16世紀西歐有的國傢開始瞭班級上課制的嘗試。17世紀初,在先進的烏克蘭兄弟會學校中興起瞭班級教學組織形式。捷克教育傢J.A.誇美紐斯總結瞭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對班級上課制作瞭最早的理論上的闡述。到19世紀中葉,班級上課制成為西方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中國近代采用班級教學的雛型,始於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還出現過英國的貝爾-蘭開斯特制,也稱“導生制”。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瞭適應現代生產的需要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瞭調和階級矛盾,一些資本主義國傢延長瞭義務教育的年限,擴充和更新瞭學校的一些教學內容。一些資產階級教育傢為瞭適應兒童的學習程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對班級上課制實行改良或改革的實踐。屬於改良班級上課制的是分組教學。分組教學又分為:①能力分組,學生學習的課程相同,學習的年限不同。②作業分組,學生的學習年限相同,學習的程度不同。屬於改革班級上課制,進行個別教學的為溫內特卡制、道爾頓制(見分組教學、溫內特卡制、道爾頓制)。中國在20世紀初曾有極少數學校試驗過分組教學;在20年代曾有少數學校試驗過道爾頓制;在30年代也曾有極少數學校試驗過溫內特卡制。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英、法、聯邦德國等國傢的分組教學常采取另外兩種方式,即外部分組和內部分組。分組教學能照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差異,但同時也給各類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中國中小學以班級上課制為基本組織形式。為瞭因材施教,有時也采用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作為輔助形式。溫內特卡制和道爾頓制過高地估計瞭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受到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吸收瞭溫內特卡制和道爾頓制的一些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亂,破壞瞭正規教育的進行,故30年代初在英國出現瞭開放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60~70年代,開放教學流行於美國,主要在幼兒學校和初等學校實行。它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不拘傳統教學的結構,沒有固定教學計劃、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各種學習活動。開放教學依據的是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理論。

  20世紀50年代初,美、英等國為瞭解決提高教學質量與中、小學師資不足的矛盾,提出瞭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協作教學(見協作教學)。它由教師、實驗教學人員、視聽教學人員和圖書資料人員組成教學小組,共同研究擬訂教學計劃,然後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教學計劃。協作教學試圖能同時發揮教師的集體力量和個人專長,並能充分利用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

  1958年,中國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實踐過程中較廣泛地采用瞭現場教學這種教學輔助形式(見現場教學)。它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直接經驗,有助於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並通過實際操作,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同時為師生接近工農、接觸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創造條件。

  教學組織形式中的學級編制,除單式教學外,還有復式教學(見復式教學)。復式教學是教師在同一教室裡,用不同的教材分別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教學。教師給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同時組織其他年級的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使各項活動有計劃地交替進行。它在一定條件下對普及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是班級教學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