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教學法、教學理論,過去曾稱為教授學。研究教學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在當代,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它已形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它的研究範圍包括:教學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效果或學習成績的檢查與評定等。教學論的研究是在教育學的一般理論基礎上,對中外教學理論的歷史遺產、現實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各科教學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論論概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觀察、談話、文件資料研究、學生作業分析和實驗等。

  古代的中外教育傢提出來過許多重要的教學論思想。孔丘認為“聞”、“見”是知識的可靠來源。他強調“學而知之”,主張“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提倡啟發教學,學與思相結合。《學記》相當全面地論述瞭教學的目的、作用、內容、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等問題。在歐洲,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與《法律篇》裡,提出瞭他的教學主張,指出瞭各學科對發展抽象思維的意義。

  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捷克教育傢J.A.誇美紐斯於1632年寫成《大教學論》,比較系統地論述瞭教學理論問題。他提出“泛智論”,主張教學順應自然的過程,並在這個思想基礎上提出不少進步的教學原則,同時奠定瞭班級教學的理論基礎。18~19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傢和教育傢J.-J.盧梭、瑞士教育傢 J.H.裴斯泰洛齊和德國教育傢F.A.W.第斯多惠等,從不同側面批判封建制和教會統治下的教學思想和實踐,提出各自的教學論主張。德國教育傢J.F.赫爾巴特提出“多方面興趣”的學說,主張教學要以多方面的興趣為基礎,並提出“教學的教育性”概念,把教學看成是教育的主要手段。他在統覺論的基礎上把教學過程劃分為“明瞭”、“聯合”、“系統”和“方法”4個階段。赫爾巴特的教學理論,在歷史上形成瞭傳統教育學派的傳統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教育傢J.杜威認為“一切學習來自經驗”,“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教育即生活”。他提出“兒童是中心”,“從做中學”。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重視兒童自身的活動,強調培養兒童的首創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對舊學校傳統教學中的形式主義進行瞭批判;但是,它輕視學習系統的書本知識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20世紀20~30年代,在經濟發達的國傢,隨著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基礎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日益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增加瞭自然科學知識的比重,加強瞭教學實驗。在這一時期,教學理論研究逐漸深入,並與心理學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蘇聯教育傢И.А.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1939),在教學理論上強調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班級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瞭一套相當完整的教學論體系,但是它忽視對兒童的深入研究,忽視教學中的發展任務。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瞭世界性教學改革潮流,相應地出現瞭許多新的教學論主張。例如,美國心理學傢J.S.佈魯納的知識結構理論,B.F.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蘇聯Л.В.贊科夫的“小學教學新體系”,Ю.K.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保加利亞G.洛紮諾夫的“暗示教學”和聯邦德國М.瓦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學”等等。這些教學理論的共同特點是,探索新的教學過程的結構,尤其重視教學內容的革新,以適應當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新局面和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要求。當代教學論研究的另一重要特點是與生理學、心理學、腦科學的研究更加緊密結合。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出現,又為研究教學論提供瞭新的科學方法。

  當代教學論發展的趨勢是:①將更加註意研究課程與教材的改革,促進教學內容現代化,掌握教材更新的規律,以適應科學技術高速度發展的要求。②強調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科學態度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對未來工作具有更大的適應性。③加強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研究,實現視聽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使教學方法邁進到新的階段。④重視自學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要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掌握科學的方法,把用腦與用手勞動結合起來,為終生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基礎。⑤探究對超常兒童的早期發展與早期培養,為造就高級科技人員創造條件。

  中國社會主義教學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服務。它根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重視傳授和學習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指導下,教學論的研究重視總結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學經驗,批判地繼承教學的歷史遺產和借鑒外國的教學經驗,力圖揭示教學的客觀規律,並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教學任務、過程、原則、內容、組織形式和方法等問題給予科學的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