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採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

  教學方法是隨著教學活動的出現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遠在中國春秋末期和古希臘時期,就有運用講解、問答、練習、復習等方法的記載。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教學方法發展緩慢,主要採用講授法。

  資本主義時期,由於科學技術和工商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需要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知識和技術的人才,學校增添瞭自然科學的課程,這就就引起瞭教學方法的革新。一些進步教育傢,致力於教學藝術和兒童心理的研究,積極推行瞭演示、觀察、實驗、參觀等一系列的新方法,並改進瞭講解、談話等方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知識的積累速度加快,為把越來越多的知識順利傳授給下一代,需要進一步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並創造新的教學方法。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的新成就,為教學方法的發展提供瞭良好的條件。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談話、講讀、觀察、參觀、演示、實驗、實習、練習、閱讀指導、欣賞、復習等。揭示同類教學方法的共同性和不同類別教學方法的不同特點、研究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探索教學方法最佳效果的客觀規律,是教學論的重要研究任務之一。

  教學方法的分類:有的按照教學工作任務來劃分,如傳授新知識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鞏固知識、技能的方法,檢查知識、技能的方法等。有的按照獲取知識的途徑來劃分,如口授法(講授、談話、講讀等),直觀法(演示、觀察、參觀等),實踐法(實習、實驗、練習等)。也有人主張按照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序和水平劃分為:認知法(包括講述、講解、談話、觀察等使學生感知和獲取知識的方法),復現法(包括練習、實驗、實習、復習等使學生再現舊知識和教師指出活動程序的方法),探討研究法(包括使學生在新的情景中獲取和運用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各種方法)。

  教學方法運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於:保證學生正確地領會和系統地掌握教材,而不會造成混亂和歪曲的印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和運用知識於實踐;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每堂課選擇和采用哪些教學方法,一般是根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決定的,同時也要考慮課程的性質和具體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校環境、設備條件等。幾種教學方法合理地、恰當地結合使用,則更有利於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